康妮小说网

第110章 暨南【1 / 2】

比干无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起义军在畿南地区同官军作战互有胜负。

崇祯六年的畿南,宛如一座被战火点燃的炼狱。

残冬的肃杀之气尚未褪去,凛冽的寒风如同一头猛兽,在空旷的原野上横冲直撞,发出凄厉的呼啸。

枯黄的野草在风中瑟瑟发抖,它们扎根于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每一片叶子都在诉说着哀伤。

起义军的营帐扎在一片丘陵地带,简陋的帐篷在狂风中摇摇欲坠,仿佛随时都会被这恶劣的天气所吞噬。

营帐内,将领们围坐在一堆即将熄灭的篝火旁,商讨着作战计划。

跳跃的火光映照着他们坚毅却又疲惫不堪的面庞,每个人的脸上都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与战争的磨砺。

“官军人数众多,装备精良,咱们正面硬拼,胜算实在渺茫。”一位年轻将领紧锁眉头,声音中带着几分焦虑,打破了短暂的沉默。

“但咱熟悉这儿的地形,百姓也支持咱,只要战术得当,肯定能找到官军的破绽。”另一位将领补充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的光芒。

他们深知,每一次战斗都是生死攸关的考验,每一个决策都如同在悬崖边缘行走,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而官军的营地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高大坚固的营帐整齐排列,宛如一座钢铁堡垒。

旗帜在寒风中烈烈作响,似乎在彰显着官军的威严。

士兵们身着厚重的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在营地里来回巡逻。主帅营帐中,灯火通明,将领们正围在一幅巨大的地图前,仔细研究着。

“起义军行踪诡秘,像狡猾的狐狸,咱们必须加强戒备,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主将一脸严肃,语气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尽管他们在兵力上占据优势,但面对灵活多变的起义军,官军将领们也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他们深知,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战局的逆转。

战场上,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每一次交锋都伴随着鲜血与死亡。

一次遭遇战中,起义军利用丘陵的地形优势,早早设下了埋伏。他们隐藏在茂密的草丛和起伏的山丘之间,屏住呼吸,等待着官军的到来。

当官军踏入包围圈的那一刻,起义军如猛虎出山般从四面八方涌出,呐喊声震彻云霄,冲向官军。

官军虽然在最初的瞬间有些慌乱,但很快便稳住了阵脚。

他们凭借着训练有素的队列和精良的武器,与起义军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震天,双方士兵都杀红了眼,鲜血染红了冰冷的土地,在寒风中渐渐凝结。

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战场上尸横遍野,断臂残肢随处可见,鲜血汇聚成小溪,缓缓流淌,最终融入这片被战火洗礼的大地。

最终,起义军因兵力悬殊,不得不暂时撤退,但他们也给官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让官军见识到了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

由于当时起义农民的力量还敌不过官军,华北大平原上又无险可据,在朝廷逐渐加强这一带防守力量以后,起义军就转入太行山区。

太行山,峰峦叠嶂,连绵数百里,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横卧在大地之上。山间云雾缭绕,地势险要,悬崖峭壁随处可见,是一处天然的军事屏障。

起义军宛如灵动的山豹,迅速隐匿于这片山脉之中。

他们沿着蜿蜒曲折、崎岖难行的山路前行,马蹄声在幽深的山谷中回荡,惊起阵阵飞鸟。

到达山区后,他们在山林间搭建起简易的营地。士兵们挥舞着斧头,砍伐树木,用粗壮的树干搭建起坚固的栅栏,以抵御官军的进攻;

用石头堆砌成厚实的围墙,作为防御工事。他们还在营地周围巧妙地设置了陷阱,陷阱中布满尖锐的竹签,上面涂抹着草药,一旦有人落入,便会受伤中毒,以防官军偷袭。

在深山之中,起义军开始休养生息。他们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试图解决物资匮乏的问题。

士兵们放下手中的武器,拿起锄头,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尽管生活条件艰苦,缺衣少食,还要时刻警惕官军的袭击,但他们的信念却无比坚定。

他们深知,只有保存实力,才能与官军继续战斗,为百姓争取生存的希望。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军事训练,练习骑马、射箭、格斗等技能。

将领们则根据山区的地形特点,研究新的战术,如山地伏击战、夜袭战等。他们利用山谷的地形,模拟伏击场景;在夜晚,组织士兵进行夜袭演练,提高士兵们在黑暗中的作战能力。

潞王府内,一片慌乱与恐惧的气氛弥漫。潞王朱常淓坐立不安,在宽敞却冰冷的大厅里来回踱步。

他身着华丽的锦袍,头戴镶满宝石的冠冕,这些象征着他尊贵身份的服饰此刻却无法掩盖他内心的恐惧。

“这些贼寇日益猖獗,若是再不加以剿灭,本王的封地怕是不保啊!”他一边自言自语,一边不停地搓着手,额头上满是细密的汗珠。

他想起近日听到的关于起义军的种种传闻,心中愈发焦虑。

起义军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势力越来越大,而自己的王府却被百姓视为剥削的象征,平日里作威作福的他,如今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随后,他命人迅速起草奏疏。书房里,师爷奋笔疾书,将潞王的意思转化为言辞恳切的文字。

“恳请陛下早发天兵,剿灭贼寇,以保一方平安……”师爷写好后,潞王亲自过目,逐字逐句地斟酌,满意地点点头,立刻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送奏疏的信使骑着一匹快马,在官道上飞驰,扬起一路尘土,他深知这份奏疏的重要性,丝毫不敢懈怠。

朱由检接到奏疏后,深知豫北局势的严峻。他在紫禁城的乾清宫内,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

御案上堆满了各地的军情奏报,起义军的活动让他焦头烂额。他深知,若不及时剿灭起义军,将会动摇明朝的统治根基。

他在大殿中来回踱步,心中权衡着各方利弊。每走一步,都仿佛带着千钧的重量。他想起了祖宗打下的江山,想起了百姓的疾苦,心中充满了忧虑。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特命倪宠、王朴任总兵,太监杨进朝、卢九德为监军,统京营兵六千往豫北征讨义军。

倪宠,身材魁梧,面容冷峻,接到任命后,深感责任重大。

他回到府邸,连夜收拾行装。他的妻子满脸担忧地看着他,眼中闪烁着泪光:“此去凶险,你一定要多加小心。”

倪宠握住妻子的手,安慰道:“我自当尽力,早日剿灭贼寇,平安归来。”他的声音虽然坚定,但心中也明白此次任务的艰巨。

随后,他来到军营,开始点兵。士兵们整齐列队,等待着他的命令。

倪宠站在高台上,大声训话:“此次出征,关乎朝廷安危,大家务必奋勇杀敌,不得退缩!”士兵们齐声高呼,声音响彻云霄,士气高昂。

然而,在这高昂的士气背后,也隐藏着对未知战争的恐惧。

王朴则是一脸自信,拍着胸脯保证:“有我等出征,那些贼寇必不是对手。”他在军中以勇猛着称,但有时过于自负。

他回到家中,大摆宴席,与亲朋好友告别。酒过三巡,他醉醺醺地说:“等我凯旋归来,定要好好庆祝一番。”他的笑声中充满了傲慢与轻敌,却没有意识到即将面临的挑战。

太监杨进朝和卢九德,本是在宫中侍奉皇帝的宦官,对军事一窍不通。

但他们仗着皇帝的信任,在军中颐指气使。杨进朝身形消瘦,眼神中透着狡黠,他想着此番出征定能捞取不少好处。

他在宫中就听闻豫北地区富庶,此番正好可以趁机敛财。他精心挑选了几个心腹随从,准备在军中大肆搜刮。

卢九德则体态肥胖,整日只想着如何享受,对军事行动毫不关心。

他带上了自己的厨子和珍贵的茶具,准备在军中也能享受奢华的生活。他还命人打造了一张舒适的行军床,以便在战场上也能睡得安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