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262章 愚蠢的戈林和海狮计划【1 / 1】

塞外一片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1666 年,宛如历史长河中一段波澜起伏的湍急暗流,注定是动荡不安的一年。法国的沦陷,犹如一场毁灭性的风暴,瞬间打破了欧洲原有的势力平衡,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让整个欧洲大陆陷入了更加错综复杂的局势之中。

英国海军趁此良机,果断出手,以雷霆之势彻底封锁了英吉利海峡。这条连接欧洲大陆与英伦三岛的重要水道,此刻宛如被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所阻隔,德国与外界的海上贸易通道被无情切断。商船无法进出,物资运输被迫停滞,这给德国的经济和军事补给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德国仿佛被困在了一座无形的牢笼之中。

不仅如此,英国还采取了更为决绝的行动,对法国海军实施毁灭性打击,将其几乎夷为平地。希特勒原本精心谋划,企图独占法国舰队,借此大幅提升德国海军实力,进而在欧洲海域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然而,英国的这一狠招,让希特勒的美梦瞬间化为泡影,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这接连的挫折,如同重锤一般,狠狠地敲击着希特勒的内心,让他怒不可遏,心中的怒火如同汹涌的岩浆,在胸膛中剧烈翻滚。

为了打破英军对英吉利海峡的严密封锁,冲破眼前的困局,开辟新的战略局面,德国统帅部绞尽脑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制定了一项名为“海狮计划”的宏大战略,期望通过这一计划迫使英国屈服,重新夺回欧洲战场的主动权。

“海狮计划”的核心构想,是在强大航空兵的有力支援下,强行突破英吉利海峡这一天然屏障,实现大规模登陆、入侵并最终占领英国的宏伟目标。

最初的计划蓝图中,德国海军肩负着至关重要的使命,负责运输陆军部队浩浩荡荡地横渡英吉利海峡,在英国东南海岸实施登陆作战。陆军部队将遵循精心制定的战略规划,分阶段稳步推进,如同潮水般逐步侵蚀英国的领土,直至将整个英国纳入德国的掌控之下。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异常残酷。德国,作为一个在资源和工业基础上相对受限的国家,底子薄弱,资源匮乏,无法像传统海上强国那样,投入大量资源建造足够数量且性能强大的军舰。这导致德国海军实力相对薄弱,难以承担起如此大规模、高风险的渡海运输任务。此外,英吉利海峡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变幻莫测的气候条件,也成为了德国海军难以逾越的障碍。狂风暴雨时常肆虐,浓雾弥漫的天气更是频繁出现,这不仅给渡海行动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还极大地增加了作战计划实施的难度。

鉴于这些重重困难,希特勒不得不对“海狮计划”做出重大调整。他将计划的重点转向先由空军全力以赴夺取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只有掌控了天空,才能为后续的登陆作战创造有利条件,为德国陆军的顺利登陆铺平道路。这一转变,本质上是德国在自身实力局限下的无奈之举,无奈地将原本以海战为主导的战略,转变为以空战为核心,凸显了小国在战争中的诸多无奈与困境。

对于“海狮计划”,朱由检从一开始就持有深深的质疑态度,甚至可以说是嗤之以鼻,完全看不上这项计划。他凭借着敏锐的战略眼光和对局势的深刻洞察,不止一次地向希特勒发出警示:“英国在先前的战争中已然元气大伤,陆军装备遭受了毁灭性的损失。尤其是坦克、大炮这类重型武器,英军损失的数量高达上万门之巨。如此惨重的损失,使得英国在一两年之内根本无法恢复元气,短期内对德国难以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德国当下最明智的做法,应当是采取怀柔策略,安抚英国,而不是进一步刺激它,激化矛盾。不妨耐心等待,待英国国内反战浪潮如燎原之火般兴起之时,再适时寻求与之媾和的机会,这才是当下的上策。与此同时,德国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军事工业体系上,争分夺秒地完成战时体制的全面安排,全力投入生产大量的武器装备,以增强自身的军事实力。

就以坦克为例,相较于苏联性能卓越的 t34 坦克,德国现有的三号、四号坦克不仅优势并不明显,而且在数量上更是稀少得可怜。据我所掌握的确切数据,德军坦克的保有量不足五千辆,而苏俄的坦克总量却多达一万多辆。如此悬殊的对比之下,德军装甲部队在数量和性能上都处于明显的劣势。

海军方面,德军的劣势更是一目了然,根本无法与实力雄厚、底蕴深厚的英国皇家海军相抗衡。即便德国侥幸获得了土伦军港的几十艘法国军舰,其海军实力依然难以望英国项背。依我之见,德国应当刻不容缓地抓紧生产驱逐舰和航空母舰,扩大海军实力。特别是要加快推进齐柏林号航空母舰的建造计划,尽快提升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朱由检的这一番苦口婆心的建议,却在德国国内遭遇了强大的阻力,而这阻力的源头便是德国空军元帅戈林。戈林,作为德国空军的最高统帅,权力欲极度膨胀,对自身在德国军事体系中的权势和地位极为看重。在他狭隘的认知里,德国海军发展航母及舰载机部队,无疑是对空军力量和地位的公然挑战与严重削弱,会直接威胁到自己苦心经营的权势版图。因此,他绝不允许有任何航空力量游离于自己的绝对掌控之外。

出于对空军自身资源和利益的过度维护,戈林坚决抵制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海军用于航母建造。在他眼中,资源理应毫无保留地优先保障空军的发展。这些资源应当被用于生产更多先进、高性能的飞机,大规模建设布局更为合理的机场,以及培养更多优秀的飞行员等方面,以此不断巩固和增强空军的作战能力,确保空军在德国军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在戈林的强力阻挠下,空军负责的与航母配套的停机坪建设以及舰载机的配备工作,始终无法按照计划顺利推进并配套到位。这一系列的延误和阻碍,直接导致齐柏林号航空母舰陷入了极为尴尬的“有舰无机”的困境。原本承载着德国海军崛起希望的齐柏林号,因缺乏必要的空中力量支持,无法形成完整的战斗力,严重影响了该航母的建造进程和最终服役,使其成为了德国海军建设道路上的一大遗憾。

戈林的这一系列自私且短视的做法,让朱由检大为光火。他深知戈林的行为不仅严重阻碍了德国海军的发展,更可能对整个战局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于是,朱由检决定联合同样对戈林的做法深感不满的海军元帅邓尼茨,共同向希特勒施压,强烈要求解除戈林的空军司令职务,换上能力出众、口碑颇佳且更具战略眼光的空军元帅凯塞林,期望借此扭转德国空军的战略方向,挽救“海狮计划”以及德国未来的战局。

然而,希特勒与戈林之间的私人关系极为亲密,他们在长期的共事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信任。这种私人情感的纽带,使得希特勒对戈林深信不疑,难以割舍。面对朱由检和邓尼茨的强烈要求,希特勒破天荒地拒绝了他们的建议。他面露难色,无奈地说道:“朱大哥,我与戈林的交情之深厚,你是再清楚不过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实在不可能轻易撤销他空军司令的职位。不过,你提出的加紧建造齐柏林航母的建议,确实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一定会认真考虑并积极采纳,尽最大努力推动航母的建造工作。”

朱由检心里明白,自己虽然与希特勒有着一定的交情,但终究无法干涉希特勒在德国空军内部的人事安排。毕竟,希特勒与戈林之间的关系,远比自己与希特勒更为亲密和深厚。无奈之下,他也只能选择作罢。但朱由检心中清楚,戈林的存在以及他对海军发展的阻碍,已然给“海狮计划”埋下了失败的种子,这也注定了德国的“海狮计划”最终会走向彻底失败的结局。

朱由检暗自思忖,或许让希特勒吃点苦头并非坏事。只有经历挫折与失败的洗礼,希特勒日后才会更加虚心地听取他人的建议,变得更加谨慎和理智。当下的希特勒,在接连的胜利之后,已然有些骄傲膨胀,适当消耗一下德国的实力,反而更有助于提升大明王朝在欧洲局势中的影响力,使大明在这场复杂的国际博弈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

果不其然,在戈林刚愎自用的领导下,德国空军在执行“海狮计划”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预定的战略轨道。由于戈林在战略上的短视,德国空军在争夺制空权的战斗中陷入了一系列困境。他们未能充分考虑到英国空军的顽强抵抗以及英国本土防空体系的强大实力,盲目地发动攻击,导致自身损失惨重。“海狮计划”这一原本寄予厚望的战略规划,最终功败垂成,化为了泡影。

德国在这场战略博弈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了大量的空军力量,也让其在欧洲战场累积的战略优势瞬间丧失,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