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崔娴表示,自己愿意签字。不过她现在有困难,没有现钱。
白纸黑字落到协议上,这笔钱她也不会耍赖。等自己名下的落户费250元下来时,再还给生产队。
对于这一点,生产队开会商议的时候,也有考虑到。500块并非是小数目,任谁也不可能一下全部拿出来。
这笔钱,生产队也不怕崔娴赖掉。也是考虑到,有落户费做保障。
冒队长听崔娴的话,与他们开会时探讨的结果不谋而合,心中多了几分未雨绸缪的得意。不过面上依旧是有些木讷,表示没问题。
这年头,大部分社员都欠生产队的饥荒。
只要是有协议在手,崔娴安置的地方就固定下来,不会引起村民没必要的恐慌。
他回去开会的时候,生产队的人对他都避之不及。不知道谁倒腾出来个陈年旧口罩,非要让他戴着过来,出这洋相。
任务完成大半,只剩下崔娴签字画押。冒队长把文件都带过来了,让她直接签字就可以了。
冒队长这样谨慎,这是怕崔娴去生产队,万一是传染病,就害了一大堆人。
翻看里面的内容,确定没有疑义,崔娴把字给签了。自己留下一份留底,如此也能证明,她在冒家二队有了一份产业了。
她签字的时候,冒队长站的老远,盯着她签完了之后,也没上前拿。
等她退后几步之后,这才上前一步,收好了东西,片刻没逗留,赶紧离开。
对周遭的环境,她也不熟悉。赶忙叫住冒队长,她这周围都是黄土,草都没长一根儿,自己需要柴火,是到哪里买?还是要自己去捡。
她的手中,倒是有些禁烧的树干。但她来的一路上,观察过,眼前的地界,她是没看到有这么好的柴火。
避免起疑,多询问几句,也好想办法掩人耳目。
冒队长停住步子,整个生产队,在得知她的情况之后,如同她是个烫手山芋,想赶紧安置好。甚至都没想过,她日后孤身一人,该如何生活。
冒队长更是,忙前跑后就他一人,与崔娴接触也是最多。现下任务完成,他也是恨不得脚底抹油,快点离开这是非之地才行。
当听崔娴问起,柴火的事情,冒队长刚要张口,让她跟其他人一样,出去捡柴火。村里的家家户户,多数都是靠捡柴火取暖、做饭的。
现在是冬天农闲的时候,很多人拖家带口,或者是三五成群的,带着斧头、绳子去远处捡柴火。趁着现在,多积攒一些,也省的日后忙起来没工夫捡,连顿饭都煮不熟。
现在这天寒地冻的,而且捡柴火的地方也不近,很多人衣衫单薄,吃的也不抗饿,路途远了真怕一个人被冻死或者是饿死,无人知晓。多数都是结伴而行,互帮互助。
村里捡柴火的地方,最近的也是在五里外的山沟沟。冒队长打量了几眼崔娴,多走几步路都要气喘吁吁,好似一口气上不来就憋死过去的身板儿,让她去捡柴火是不太现实。
但若是没柴火,吃不上东西,没个能取暖的,说是让她在这等死也不为过。
冒队长余光看到洛河边儿上的码头,除了捡柴火,还有另外一个办法能弄到,就是买。
但是对于村子里的人来说,除非是迫不及待,否则谁也不愿意花钱去买,耗费点力气就能捡来的柴火。
至于眼前的知青,如何选择,全凭她自己决定。如果买的话,冒队长往崔娴院子脚下一指,这里可以看到,洛河边儿上一个简易的小码头。河对岸,经常有去县城卖柴的。
会从她作坊大门前经过,她要是有想法,可以跟他们问问,是否已经有人预定。
若是没有,再商议数量、价格等。
他得知,那些柴火卖到县城是4分钱1斤的,要是她在码头那就卸下来,省掉去县城的力气和功夫,3分钱1斤的价格也足够。
要是崔娴砍价本事强,或者是要量大,也可以再重新商议价格。
崔娴了然,花钱能买的东西,她倒是不用再耗费什么其他的心思。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对她来说也不算问题。
看了几眼码头,重新坐回到行李那。
冒队长抬脚要走,又见崔娴虚弱的靠在行李上。再看她这个京城来的、读过书的年轻人,毫无大力气能用。
买下这个地方,估摸也是她绝大部分家当了。日后还要花钱买柴火……终是有些于心不忍。
破天荒的多言语几句,若是她想去捡柴火,没人愿意跟她同行,可以远距离跟着村里的人。
真要是出什么事儿,大家伙儿也不会见死不救。
至于捡柴火,山沟沟里看似有很多杨树、灌木,但那些都不能砍,只能捡地上掉落的。
而且,还要捡晒的干松的,回来就能烧。那些湿柴,笨重,往回拖拽费力气,拿回来还不能即刻就烧,让她别费那功夫。
捡的时候,也要多注意,有带狼牙刺的灌木,扎手,也不好捆绑难拿回来,让她尽量别选择灌木。
崔娴没想到,自打来了之后,寡言少语的冒队长,竟然跟她说了这么多注意事项。即便她用不到,但内心也是感激。
淳朴的农村人,处处都透露着善意。
目送人离开,崔娴又开始盘算,如何着手准备收拾的事儿。
签了协议之后,这地方就完全属于她自己了。虽然跟什么市中心、繁华地带一点都不沾边儿,但对于此时的她来说,还挺踏实的。
可以放心修缮,按照她的想法,自由发挥。
住处舒坦,还有她的各种瓶瓶罐罐作保障,她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隐隐的,她还有些兴奋。
偌大的地方,她该如何设计、修缮、改造,才能让她的生活,得到最大可能的便利呢。
现在是农闲时候,也不用想着去劳动的事儿,她的心思都可以放在改造这的事情上。
缓过来那个劲儿,慢腾腾的起身。这地上的黄土,得有两寸厚。
因为窑洞朝南,北风刮着高原上的黄土,吹进了窑洞里面,长年累月,越积越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