鲱鱼臭豆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刘备!”曹操的话音刚落,在场众人的表情瞬间变得各异,仿佛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李世民和朱元璋对视一眼,眼中满是震惊。他们万万没想到,曹操竟然能够如此精准地猜到刘备。要知道,此时的刘备不过是一个四处漂泊、连个诸侯都算不上的小人物,甚至还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与此时占据荆州的刘表、统治益州的刘璋相比,刘备的实力简直微不足道。然而,曹操却一眼看穿了刘备的潜力,这让李世民和朱元璋不禁对曹操的识人之能感到佩服。
荀彧、荀攸等文臣则陷入了沉思。他们眉头微皱,目光深邃,脑海中迅速分析着刘备的可能性。荀彧轻声自语道:“刘备虽目前势弱,但他以仁义著称,善于笼络人心,若得其时,未必不能成事。”荀攸也点头附和:“确实,刘备有雄才大略,只是时机未到。若他能得一块立足之地,必成大器。”文臣们的思绪飞快转动,试图从曹操的话中捕捉到更多的信息。
至于许褚、夏侯惇等武将,则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他们抱着双臂,神色轻松,仿佛对这场讨论毫无兴趣。许褚甚至打了个哈欠,嘟囔道:“管他是刘备还是刘表,只要主公一声令下,我许褚就提刀上阵,砍他个片甲不留!”夏侯惇也笑道:“正是!咱们武将只管听令行事,这些谋划之事,交给文臣们去操心吧。”
李世民见众人反应不一,便饶有兴趣地问道:“孟德,我很好奇,为什么你能够如此精准地猜到是刘备,而不是此时比他更加厉害的刘表和刘璋?要知道,刘表坐拥荆州,兵精粮足;刘璋占据益州,地势险要。他们二人的实力,可远在刘备之上啊。”
曹操闻言,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他缓缓说道:“刘表虽据荆州,但他为人优柔寡断,缺乏进取之心,不过是守成之君,难成大器。刘璋虽据益州,但他性格懦弱,不善用人,益州虽险,却未必能守得住。而刘备则不同,他虽势弱,但胸怀大志,仁义待人,善于笼络人心。更重要的是,他身边有关羽、张飞等猛将,又有诸葛亮这样的奇才辅佐。假以时日,他必能崛起,成为一方霸主。”
李世民听后,点头赞道:“孟德果然慧眼如炬,识人之能令人佩服。刘备此人,确实不容小觑。”
曹操淡淡一笑,目光中透出一丝复杂的情感。他轻声说道:“刘备此人,我与他交手多次,深知他的能力。他虽是我的对手,但我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一位难得的英雄。”
李世民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刘备及其谋士的敬佩与感慨。他继续说道:“刘备的崛起,确实离不开那些杰出人才的辅佐。在徐庶离去之后,刘备能够请来诸葛亮,这无疑是他人生中最为关键的一步。诸葛亮不仅智谋过人,更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他以一己之力,撑起了蜀汉的半壁江山,堪称古今第一相。即便是姜尚、萧何这样的名相,也难以企及他的成就。”
荀彧听到这里,心中不禁对诸葛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追问道:“这位陛下,您所说的诸葛亮,是否就是那位被水镜先生司马徽誉为‘卧龙’的奇才?”
李世民微微一笑,点头答道:“正是此人。诸葛亮隐居隆中,胸怀天下,却甘愿等待明主。刘备三顾茅庐,以诚心打动了他,这才有了后来的‘卧龙出山’。不仅如此,在赤壁之战后,刘备还得到了另一位与诸葛亮齐名的奇才——凤雏庞统。庞统虽英年早逝,但其才华与谋略,同样令人叹服。”
荀攸听到这里,也不禁感叹道:“常言道,‘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竟能同时得到这两位绝世奇才的辅佐,实在是天赐良机。有了他们的相助,刘备在乱世中建立蜀汉,确实不足为奇。”
朱元璋也插话道:“不过,即便如此,蜀汉的辉煌也未能长久。夷陵一战,陆逊一把大火,几乎烧尽了蜀国的家底。若非如此,以刘备当时的人才储备,或许真能再造大汉盛世。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李世民点头道:“确实如此。刘备的一生,成也关张,败也关张。关羽、张飞是他的兄弟,也是他最为倚重的将领。然而,关羽的骄傲与轻敌,最终导致了荆州的失守;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发动夷陵之战,却因张飞的遇刺而失去理智,最终惨败于陆逊之手。这一战,不仅让蜀汉元气大伤,也让刘备的理想付诸东流。”
朱元璋叹道:“刘备虽被后人称为‘伪君子’,但他一生重情重义,尤其是对兄弟的忠诚,令人敬佩。古往今来,为了天下舍弃兄弟的人不计其数,但像刘备这样,为了兄弟舍弃天下的,恐怕只此一人。”
李世民深有同感地说道:“刘备的仁德与情义,确实是他最为人称道的地方。他或许并非完人,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至今仍被传颂,成为兄弟情义的象征。”
荀彧感慨道:“刘备的失败,或许正是因为他太过重情重义。在乱世之中,仁慈与情义有时反而会成为弱点。但正是这样的弱点,让他成为了一个真实而伟大的人物。”
李世民总结道:“刘备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辉煌。他的成功与失败,都与他的性格密不可分。”
“就是可惜了诸葛亮,刘备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的那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更是展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无比信任与器重。诸葛亮也不负所托,在随后的十几年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为蜀汉撑起了最后的希望。”李世民继续道。
朱元璋点头附和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虽未能成功,但其忠心与毅力,却令人敬佩。他以一己之力,对抗强大的曹魏,虽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始终不改其志。这种精神,正是刘备托孤时所期望的。”
李世民沉思片刻,缓缓说道:“诸葛亮六出祁山,虽未能收复中原,但其用兵之妙、治国之能,却令人叹服。他以法治蜀,使得蜀汉虽小却井然有序;他以德服人,使得蜀汉上下同心。即使面对强大的曹魏,他也能以弱抗强,屡次让司马懿束手无策。”
荀彧感慨地说道:“诸葛亮北伐,虽然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但他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确实令人惊叹不已。他深知蜀汉的实力远远不及曹魏,然而却毅然决然地坚持北伐,这其中的原因正是他明白以攻代守的重要性。通过主动出击,他不仅能够给曹魏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消耗,还能为蜀汉争取到更多的生存空间。可以说,他的每一次北伐都如同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对魏国造成了巨大的消耗,同时也为蜀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曹操静静地听着荀彧的话语,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感。他轻声说道:“诸葛亮此人,我虽然未曾与他直接交手过,但从他的种种事迹中,我也不得不对他表示钦佩。他仅凭一己之力,竟敢与我曹魏的大军相抗衡,这种勇气和决心实在是非同一般。尽管最终未能成功,但他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确实令人敬仰。”
李世民在一旁插话道:“是啊,如果有机会的话,我真的很想亲眼目睹一下诸葛亮的风采。”他的话语中透露着浓厚兴趣和好奇。
就在几人谈话之际,朱棣终于带着满脸兴奋的姜逸回来了。姜逸一进门,目光便落在李世民和朱元璋身上,语气中带着几分调侃和不满:“好啊!朱叔、李叔,我还以为你们真的是无偿帮助刘叔呢,没想到你们居然想的是挖墙脚?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
听了姜逸的话,李世民和朱元璋一时间有些尴尬,互相看了一眼,不知如何回应。还是姜逸身后的朱棣站了出来,语气沉稳地说道:“话不能这么说。眼前这些人身上都打着曹操的标签,如今刘彻掌控朝政,他们这些人不可能得到重用。既然如此,何不让我们将他们收入麾下?要知道,眼前这些人可都是真正的名士、名将!若是任由他们被埋没,岂不是可惜?”
姜逸听了朱棣的解释,眉头微微舒展,但语气中仍带着一丝调侃:“你说的倒也没错。不过,这种事我肯定乐意帮你们的,至于他们最后愿意留在哪里,那就凭他们自己的心愿了。我们不会强迫任何人。”
李世民见气氛缓和,便笑着接过话头:“姜逸说得对,我们只是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最终的决定权在他们自己手中。毕竟,人才难得,我们也不想让这些英才被埋没。”
朱元璋也点头附和道:“正是如此。我们虽然有心招揽他们,但绝不会强人所难。若是他们愿意跟随我们,那自然是再好不过;若是他们另有打算,我们也绝不会阻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