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世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笑声中的黄立极掏出“叆叇”,遮住了眼睛,拿起文书,研究起来。这是刘阁老的主场,让他三尺又何妨?
孙承宗还记得张国维的上书是他贴黄:河事关槽事,漕运关国本,河事需慎,江事宜缓。
太后的批红是:准淮扬工程,着户部斟酌拨款。
刘一燝的蓝批是:厚此薄彼,此诚不公。
这是刘一燝的故意挑刺,却换来小皇帝的朱批:
江河如两宫,内阁欲弃谁?水润华夏,俱为社稷之母。夏汛关乎生民,粮产,为国之重事。下朝议,立新规,能否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四个字,孙承宗简直佩服小皇帝的想象力。再修一条大运河?就算不计后果,大明也要有这财力。
不过,这事被视为重事了,内阁也只好重视起来。对小皇帝的南水北调一片夸赞,但具体操作,集体装哑巴。
当然,朱慈炅也很快意识到“南水北调”是个玩笑。后世有机械,有基建狂魔的能力,也没有完全完工,还有各种问题。
此时大明的水系图和后世也有很大的差别,最恐怖的就是,黄河依然延续着“夺淮入海”格局。
朱慈炅继位后分析过大明主要的财政支出,他惊奇的发现,大明治水的支出竟然是军费以外的第二大开支,有接近两成的恐怖支出。
不是官员,不是藩王,不是灾害,竟然是治水。
万历十五年:华北暴雨引发特大水灾,北京内外城多处坍塌,排水系统失效,污水与尸体混杂引发瘟疫。同年,江南水灾频发,灾情严重,农田淹没,饥荒蔓延。
万历十八年:徐州遭黄河水灾,全城淹没,水深逾年不退。
万历三十二年:北京连续阴雨,昌平、通州等地水灾,正阳门与崇文门城墙因地基下沉坍塌。
万历三十五年:北京遭遇罕见暴雨,街道水深达一丈,衙门被淹,通州运河决堤,皇家木材被冲入河道。
万历三十六年:江南再次爆发大规模水患,财物损失无计。
天启四年:黄河在徐州奎山决口,洪水冲毁东南城墙,全城被淹,城池完全被埋,形成“城下城”奇观。灾后重建新城,原址沉入地下。
天启六年:华北阴雨连绵,山海关内外城垣被冲毁,军民伤亡严重 。
天启七年:四川水患,人口锐减。
……
最让朱慈炅感到毛骨悚然的是,大明上上下下似乎都不太重视水事。
水事,在平日的政务中不知道排名第几,反正该拨钱拨钱,该修整修整。
你说他们不重视,一有问题立马解决,甚至可以内阁挂帅。你说他们重视,他们从来没有系统的研究过水事,更别说啥“水政”。
朱慈炅狠狠踢了一脚御案,将“防夏汛事”与黄立极的“南税改粮”并列为朝会讨论的大事。
结果朝会上“妖蛾子”不断,这件事居然完全没有讨论。朱慈炅意识到在朝会上毛都讨论不出来,国之大事绝对不能决于众口,因为那就意味着不决。
反正曾祖父的困局,老爸的困局,他都遇到了,他不准备学这二位,他决定动用他的天工院体制。
天工院的大会议室,最开始只有一张天启大帝的大木工台。虽然天启在上面折腾了不少东西,但依然挺平整。偶尔两道划痕,也是先帝遗迹,非常有纪念价值。
这里宽敞,明亮,没有宫室的压抑,朱慈炅开始还挺喜欢在这地方“执政”的。最近,天工院的人多了,人来人往的,加上刘一燝也喜欢这会议室,皇帝才被“赶回”后殿的。
这大会议室几经改动,早已经和天启帝时期完全不同了,最近小皇帝的私人物品和书橱也搬到后殿了。大会议室更加像个后世的会议室了,有点勾起朱慈炅前世的记忆。
大会议桌上可以布置二十四张椅子,左右十一张,对面两张,然后大会议桌外还可以布置列席的座椅,最多可以容纳五十多人。
朱慈炅的御座也修改了,下面垫高设为御阶,这样小皇帝不加垫子也比其它人更高,可以同时体现皇权的尊贵避免小皇帝身材的幼小。
王体乾过来参观的时候还说要安排索扇、静鞭、御史,被朱慈炅抬脚赶走。
朱慈炅睁开眼的时候,王坤将他抱起,换穿上衣服。
“夏汛会议已经开始,讨论了好一会了,陛下还要过去吗?”
朱慈炅刚睡醒还有点迷糊,但依然敏感,这不等朕就开始了?但转念一想,自己啥都给他们准备好了,还等自己再开,他们是多么没有主观能动性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