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进来的时候,李默看到一个中年人带着两个村民在研究着什么。
听到声音,中年人起身看过来,然后露出了干净的笑容:“林主任,你怎么来了?”
中年人就是董辉隆,他一站起来,众人都能看到,他一条小腿是一根木棍代替的。林艾兵在路上介绍,董辉隆是救一个孩子的时候,车祸导致一条小腿截肢。
林艾兵向董辉隆介绍李默:“这是我们县科协专职副主席李主席。”
董辉隆闻言,也向他伸出了手。
李默握着他的手,只觉得他的手掌很大也很有力。
林艾兵抓住机会说道:“小董带着我们李领导转一圈,谈谈你这个大棚。现在乡村振兴科技服务这一块,他就是分管领导。”
林艾兵有意这么介绍,其实也是把李默架起来。你不是要挑战困难么,现在就把困难给你挑战。看他这个架势,应该不止一次这么干了。
果然,董辉隆眼睛一亮,然后热情拉着李默开始讲解了起来。
总共也就十来平方的地方,按说没有多少东西,但是董辉隆却滔滔不绝。他这个智能大棚的灵感来自集装箱植物工厂,也就是在废旧集装箱里面用多层立体种植系统,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不同阶段的种植和收获,从而大幅提升产量。
不过这里面涉及很多设备,例如营养液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等。李默哪怕不懂行,也知道这样一套整体下来,价格在十万左右,甚至有可能高达一二十万。
然而董辉隆介绍完之后,在提到成本的时候,他说通过回用二手材料,能把价格压到五万不到,甚至是能够压到三万以内。
而一个这么大的地方,一年产量相当于两亩地的产量。
李默突然感到有些惭愧,在不久之前,他与县长郑宏云讨论科技的时候,又是deepseek,又是机器人。可是真的到一线来,他觉得自己远不如董辉隆这样的“土专家”“田秀才”。
自己说得那些,看似高大上,实际上与一线的结合点都找不到。人家学历不高,但是真正通过实践,在农业上做出了科技文章。
李默突然的沉默,让众人说话的声音不自觉小了下来。
“需要多少钱,能干出规模来?”李默突然看向董辉隆。
董辉隆一愣,然后露出了欣喜的神情,他没有想到对方直接提到资金。这些年林艾兵也陆续带来过不少人,但是真正能够感兴趣的人不多。
有一次带了一个老板过来,口头上答应要投资,最后也就象征性转了五百块钱,说是投资不如说是施舍。
一些干部过来虽然送上很多精神鼓励,但是真正能出资的少之又少。初期的时候,林艾兵通过铜石镇以科技下乡的名义,从别的地方节约了一些资金过来,但是资金到了镇里也就不了了之了。
因为这个项目要做到规模化,不仅需要资金量大,而且还涉及修路、销售渠道等等。项目倒是好项目,但是敢于去做的不多。
李默是唯一一个,直接开口问总资金投入的。而且从他神色来看,对方是认真的。
在得到大概预计资金投入之后,李默因为有所预料,没有显得很震惊。
这笔钱不少,想要把这个事情办成的话,没有那么简单。涉及多个部门,而最关键的就是需要领导对这件事表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