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97章 大宁危局:批复未至,应对维艰【1 / 1】

莲池幽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日子一天天过去,朝廷的批复仍未下达,而北元的骚扰却未有停歇之势。大宁的局势愈发紧张,朱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可他心中始终有一团火,坚信在朝廷的支持下,大宁定能度过难关,守住这片北疆的土地。即便有时,这信念也会被焦虑和迷茫稍稍遮蔽。他时常在夜里辗转反侧,望着帐顶暗自思忖,自己能否担得起这守护大宁的重任,要是稍有差池,又该如何向朝廷和大宁百姓交代。

又过了几日,王府内一片忙碌景象。朱权清晨便起身,简单洗漱后,来到书房开始处理政务。看着堆积如山的文书,他深吸一口气,试图让自己镇定下来,可内心仍不免有些忐忑。“这么多事务,真能妥善处理吗?”他心里犯嘀咕。王妃张氏轻手轻脚地走进书房,手中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参汤。

“殿下,喝碗参汤,提提神吧。”张氏温柔地说道,眼神里满是关切。

朱权抬起头,看着张氏,心中一暖。“多谢王妃,这几日多亏有你在身边,可这政务千头万绪,本王有时真怕一个不小心,就出了差错。”朱权苦笑着,言语中透露出一丝初掌事务的不自信。

张氏微微一笑,将参汤放在桌上。“殿下,你自小聪慧,又肩负重任,定能将大宁治理好。只是这大宁的局势,实在让人担忧。”

朱权轻轻叹了口气。“是啊,朝廷批复未下,北元骚扰不止,本王心中焦虑。也不知那朵颜三卫,到底靠不靠谱。这官场的门道太深,本王虽努力应对,却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朱权想到官场的复杂,不禁皱起眉头,端起参汤轻抿一口。

张氏坐在朱权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臂 :“殿下,臣妾觉得那朵颜三卫,虽提出的条件有些苛刻,但也并非全无诚意。他们与北元也有矛盾,只是想为自己部落争取些利益罢了。”

朱权微微点头。“王妃所言极是,本王也明白这个道理。只是这一切,都得等朝廷批复下来,才能做定夺。可这朝廷的心思,本王有时实在难以捉摸,也不知这批复要等到何时。”朱权的目光望向窗外,仿佛期待着朝廷的批复能随着那缕晨光一同到来。

这时,一阵婴儿的啼哭声从内室传来。张氏急忙起身,说道:“想必是盘烒醒了,臣妾去看看。”

朱权也站起身。“本王也去看看孩子,这几日忙得都没好好陪陪他。”

两人走进内室,只见乳母正抱着朱盘烒,小家伙挥舞着小肉手,小脸涨得通红。朱权轻轻接过孩子,抱在怀中,脸上满是慈爱。

“盘烒乖,莫要哭闹。”朱权轻声哄着,小家伙似乎听懂了父亲的话,渐渐停止了哭泣,睁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好奇地看着朱权。朱权看着孩子天真的模样,心中一阵柔软,暗暗发誓一定要守护好大宁,给孩子一个太平的未来。

张氏在一旁看着父子俩,心中满是幸福。“殿下,你看盘烒又长大了一些,眉眼间越来越像你了。”

朱权微笑着说:“是啊,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不像本王,如今面对这诸多难题,还有些不知所措。”

逗弄了孩子一会儿,朱权将孩子交给乳母,又回到书房。他刚坐下,就听到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王爷,顾先生和晏先生求见。”霍风在门外说道。

“快请他们进来。”朱权说道。

顾爻和晏昭走进书房,向朱权行礼。“王爷。”

朱权示意他们坐下。“两位先生不必多礼,可是有什么新的消息?本王正发愁不知该如何是好。”

顾爻说道:“王爷,卑职这几日一直在关注朝廷动向,目前还没有关于朵颜三卫请求的批复消息。不过,卑职打听到,朝廷近日正在商议一项新的军饷调配政策,可能会对我们大宁的军事开支产生影响。”

晏昭接着说:“王爷,还有一事。近日边境的贸易往来也受到了北元骚扰的影响,许多商人都不敢前来大宁,这对我们大宁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利。”

朱权听后,眉头紧锁。“这两件事都至关重要。军饷调配关乎我们军队的战斗力,贸易受阻则影响大宁的民生。可本王对这军饷调配政策的门道还不太清楚,顾先生,你继续关注朝廷军饷调配政策的商议情况,一有消息,立刻向本王汇报,也帮本王分析分析其中利害。晏先生,你去想办法安抚那些商人,保证他们在大宁的安全,尽量减少贸易受阻带来的损失。只是这安抚商人的具体办法,还得靠先生多费心。”朱权心里清楚,这两件事处理不好,大宁必将陷入困境,只能指望两位先生能出谋划策。

“王爷,依卑职看,或许可以先对大宁现有的商户做个摸底,了解他们的损失和需求,再针对性地给出优惠政策。”晏昭思索着说道。

顾爻点头赞同:“晏先生所言有理,同时也可派遣得力人手护送商队,展现我们保障安全的决心。”

朱权听着他们的建议,心中稍安:“二位先生所言极是,就照此办理。”

“是,王爷。”顾爻和晏昭领命道。

两人离去后,朱权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大宁的局势愈发严峻,必须尽快想出应对之策。这时,他突然想到了一个人——唐铎。唐铎曾以军务至广西兴安灵渠,成功建议修浚深广,使漕运畅通,他在处理政务和军事事务上有着丰富的经验。经仔细考证,唐铎在洪武年间处理各类事务时,多以协调各方利益、注重实际效果为原则。就拿灵渠修浚来说,他不仅考虑工程本身,还兼顾周边民生与地方经济发展,组织人力物力时充分权衡各方利弊,这些理念与朱权如今面临的大宁困局有着相通之处。朱权记得曾听闻唐铎已致仕,觉得他的见解或许能给自己一些启发,只是不知消息是否准确。

朱权立刻提笔写了一封信,详细阐述了大宁目前面临的困境,包括北元的骚扰、朵颜三卫的请求、朝廷军饷调配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贸易受阻等问题,派人快马送往唐铎的住处,希望他能给自己一些建议。信中用词恭敬,既表达了对前辈的敬重,又隐隐带着一丝求教晚辈的急切。他一边写,一边在心里想着唐铎看到信后会作何反应,又会给出怎样的建议。

在等待唐铎回信的日子里,朱权加强了对边境的监控,同时组织地方三司和王府幕僚,进一步完善民团组建计划。他还亲自前往边境地区,慰问那些受到北元骚扰的百姓,安抚他们的情绪。只是在与地方三司官员沟通时,偶尔会因为不熟悉一些官场流程而略显局促。“这官场的弯弯绕绕,何时才能摸透?”他在心里无奈地叹息。

这一日,朱权从边境回来,刚进王府,就看到王妃张氏在庭院中焦急地踱步。

“殿下,你可算回来了。”张氏看到朱权,急忙迎上前去。

“王妃,发生什么事了?”朱权问道。

张氏说道:“殿下,刚刚收到消息,朝廷派来一位钦差大臣,说是要来视察大宁的防务和政务,不日便会抵达。”

朱权微微一愣。“钦差大臣?本王听闻朝廷有时会派人视察藩王属地,只是不知此次来意究竟如何,也不知该如何更好地应对。王妃,你安排人准备一下,务必好好招待钦差大臣。”朱权心想,钦差大臣突然到来,是福是祸还不清楚,千万不能出任何差错。

“是,殿下。臣妾这就去安排。”张氏说道。

几日后,钦差大臣抵达大宁。朱权率领顾爻、晏昭等一众文臣武将,以及地方三司官员,出城迎接。一路上,朱权心中有些紧张,悄悄向顾爻询问接待的细节和注意事项。“顾先生,这接待钦差大臣,还有哪些容易疏漏的地方,你可得多提醒本王。”

顾爻低声回道:“王爷放心,卑职已将所有流程梳理妥当,只要按部就班,必不会出错。”

钦差大臣名叫王诚,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朝廷官员。他见到朱权后,微笑着说道:“宁王殿下,一路辛苦了。陛下对大宁的局势十分关切,特命本官前来视察。”经考证,洪武年间朝廷对藩王属地视察,多是为了确保藩王贯彻朝廷政策、维护地方稳定以及了解边疆防务。钦差人选通常是朝中 trusted 且熟悉地方事务或军事的官员。王诚此来,肩负着考察大宁实际情况,为朝廷决策提供依据的重任。

朱权恭敬地说道:“多谢陛下挂念,大宁一切安好,只是近日北元小股势力骚扰频繁,本王已在积极应对。只是在应对过程中,本王还有许多需要向朝廷和大人学习之处。”

王诚点了点头。“如此便好。陛下听闻殿下在大宁治理有方,此次本官前来,也想实地考察一番,看看殿下是如何推行朝廷政策的。”

朱权说道:“大人请放心,本王一直谨遵朝廷规制,努力推动大宁的发展。只是初掌事务,多有生疏,还望大人多多指教。”朱权表面镇定,心里却在不停地思考王诚此行的真正目的,暗暗提醒自己一言一行都要谨慎。

随后,朱权陪同王诚参观了大宁的防务设施,包括城墙、军营、烽火台等。王诚对大宁的防务工作表示满意,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宁王殿下,大宁的防务工作做得十分扎实。不过,本官建议在一些关键地段,再增设一些了望塔,以便更好地监控边境情况。”王诚说道。在洪武时期,边疆防务是朝廷重点关注对象,对了望塔等预警设施极为重视,王诚此建议符合当时加强边防监控的整体思路。

朱权连忙说道:“大人所言极是,本王这就安排人去办。只是这增设了望塔的具体选址和施工安排,还请大人再给些详细的指点。”朱权心里明白,王诚的建议十分中肯,但实施起来恐怕又有诸多繁琐事务。

参观完防务设施后,朱权又陪同王诚视察了大宁的政务工作,包括垦荒、水利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王诚对朱权在这些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宁王殿下,陛下推行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之策,殿下在大宁落实得十分到位,百姓安居乐业,文化氛围也十分浓厚。陛下得知后,定会龙颜大悦。”王诚说道。

朱权说道:“这都得益于陛下的英明领导,以及朝廷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本王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日后还需不断改进。”朱权嘴上谦逊回应,心里却也为自己在大宁的治理成果感到一丝欣慰。

晚上,朱权在王府设宴招待王诚。宴会上,王诚突然问道:“宁王殿下,听闻殿下与朵颜三卫往来密切,不知此事是否属实?”洪武年间,朵颜三卫与明朝关系微妙,朝廷对其忠诚度存疑,又需借助其力量防御北元,王诚关注此事符合朝廷对藩王与朵颜三卫交往的谨慎态度。

朱权心中一紧,但脸上却不动声色。“大人,朵颜三卫乃我大宁的重要力量,他们在抵御北元骚扰方面,也出了不少力。本王与他们往来,也是为了大宁的安稳。只是对于如何把握与他们往来的分寸,本王还在摸索。”朱权暗自思量,不能让王诚觉得自己与朵颜三卫的交往有任何不妥,又要争取让朝廷理解这其中的必要性。

王诚微微点头。“原来如此。陛下对朵颜三卫的忠诚有所担忧,殿下日后与他们往来,还需多加小心。”

朱权说道:“多谢大人提醒,本王明白其中利害。只是这其中的度实在难把握,还望大人能多传授些经验。”朱权看着王诚,眼中满是诚恳,期望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些有用的建议。

宴会结束后,朱权回到书房,陷入了沉思。他知道,朝廷对朵颜三卫的态度十分谨慎,自己在处理与朵颜三卫的关系时,必须更加小心谨慎。可具体该如何做,他的心里还是有些没底。“这分寸究竟该如何拿捏,才能既保障大宁安全,又不让朝廷起疑?”他不停地在脑海中思索着各种可能性。

这时,王妃张氏走进书房。“殿下,看你心事重重的样子,可是有什么烦心事?”

朱权将王诚的话告诉了张氏。张氏听后,说道:“殿下,既然朝廷对朵颜三卫有所担忧,那我们在与他们合作时,确实要多留个心眼。不过,也不能因此而疏远他们,毕竟他们对大宁的防务还是有帮助的。”

朱权微微点头。“王妃所言极是,本王会谨慎处理此事。只是这朝廷的批复,怎么还不下来,本王实在有些心急。而且本王总觉得自己在这复杂的局势中,还有许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朱权伸手揉了揉太阳穴,满脸疲惫。

张氏说道:“殿下,心急也没用。不如我们再耐心等等,相信朝廷会做出明智的决策。你已经做得很好了,遇到些难题也是正常的。”张氏走到朱权身后,轻轻为他按摩肩膀。

又过了几日,朱权终于收到了唐铎的回信。唐铎在信中对大宁目前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幸好,唐铎确实已经致仕,朱权松了一口气。

他认为,在应对北元骚扰方面,除了组织民团和依靠朵颜三卫外,还可以加强与周边其他部落的联系,形成一个共同防御的联盟。这样既能增强大宁的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