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醉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俩老头被夏温娄这么大的口气,惊得一愣一愣的,这还叫好说话、不大挑?他们还真想知道这是哪家的小孩儿?知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啊?
青袍老大爷最先耐不住,直接问:“不知小友是哪家的公子啊,令尊是何人?”
夏温娄也没藏着掖着:“小子名叫夏温娄,从前的爹叫夏松,去年秋闱中的举人。现在的爹叫夏柏,是他亲弟弟,据说15岁那年离家出走被狼吃了。我娘去年年底已经和夏松和离了,现在她跟我住。所以,我现在是家里的一家之主。”
两人觉得也太匪夷所思了,这孩子的娘是怎么想的?怎么就不为孩子的前程想一想呢?
白袍老大爷问:“你娘怎么会同意你过继的?过继一事,没有父母同时同意,是办不成的。”
夏温娄打量二人一番,轻笑道:“两位不是这安县的人吧!我们家这点破事儿安县早就传遍了,你们随便拉个人打听一下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两位若是有好先生介绍,在下感激不尽。我家在城南的碧竹巷,巷口有两棵老槐树,那巷内第三户就是。”
白袍子老大爷心道:“这小子还真不客气。”
但心下对夏温娄的身世也起了探究之意。他想了想道:“小友若无事的话,咱们不妨手谈一局?”
夏温娄捡起地上的书,冲他扬了扬:“我看我的书,你们下你们的棋,咱们互不干扰。”
白袍老大爷看到是本《中庸》,淡淡笑道:“这样好不好?你陪我下一局,我给你讲讲我对这书的心得?”
夏温娄看看书,又看看白袍老大爷,点头同意了他这个提议。
棋盘之上,黑白对弈,夏温娄仿若执剑的绝世高手,落子间锋芒毕露。每一步棋都似凌厉的杀招,将白袍老大爷的防线层层击破,直捣黄龙。
老大爷在他的凌厉攻势下,犹如陷入绝境的败军之将,左支右绌,毫无还手之力,原本星罗棋布的棋子被逐一蚕食鲸吞,不多时便被杀得片甲不留,只余下寥寥数子在棋盘上苟延残喘,见证着这一场毫无悬念的惨败。
青袍老大爷在一旁看得是既惊奇,又幸灾乐祸。没有什么比看到老友出糗更让人高兴的事了。
夏温娄将手中的两枚棋子扔入棋盒,面上并没有获胜后的喜悦,仿佛赢棋对他来说,只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他前世可是没事儿跟电脑下棋的人,那是身经百炼。
“棋下完了,现在到你了。”
白袍老大爷的玻璃心还没从被虐的支离破碎中回过神来,乍听到夏温娄的话,还有丝迷茫:“到我什么了?”
夏温娄小脸一绷:“你想抵赖?刚才不是说好了,我陪你下棋,你给我讲书?这么快就不认账了?”
他又看向青袍老大爷:“您也是在旁边听着的,总不会为了包庇朋友,说你那会儿刚巧耳背没听到吧?”
两人被夏温娄挤兑的脸都红了。青袍老大爷道:“你这小娃娃说什么呢?我耳朵好得很。”
还用胳膊肘捅了捅白袍老大爷:“赶紧的,给人讲书去!一大把年纪了,还赖账!”
白袍老大爷那个无辜啊!他不就是多悲伤了那么一小下,没反应过来吗?至于这么不依不饶的?他哼哼道:“谁说我赖账了,我赖过谁的账啊?臭小子,竖起耳朵,听好了!老夫只讲一遍,听不听得明白是你自己的事儿。”
夏温娄不客气的回怼:“你只要不讲鸟语,我就能听得懂。”
白袍老大爷一梗,他教书育人大半辈子,就没见过敢对他说话这么混的小子。既然这么不知道天高地厚,那他就要教教这小子怎么做人。于是他在讲解时故意提了语速,别说是个十岁大的孩子,就是个二十岁的听到他这么讲也未必跟得上思路。
但夏温娄听得很仔细,也很认真。白袍老大爷只是讲的语速快,该讲的内容确是一点不落。所以夏温娄不仅听明白了,就是从前有些不解想不通的地方,听了白袍老大爷的讲解后立刻茅塞顿开。
白袍老大爷自顾自滔滔不绝的讲完后,才看向夏温娄。他本以为会看到一张懵懂慌张的脸,却不想在对上夏温娄的眼睛时,他看到夏温娄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明悟的光亮,而且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一抹浅淡却极具韵味的笑容。那笑容似是春日里悄然绽放的花朵,虽无声,却将内心的了然与欣然展露无遗。
他心下狐疑:难道这小子是不懂装懂?不过没关系,真懂假懂,他一问便知。
“臭小子,我刚刚讲的,你可懂了?”
夏温娄含笑点头道:“懂了,多谢老先生解惑。”
白袍老大爷缓缓捋着胡须道:“既然都懂了,那我就考考你。”
夏温娄微微挑眉,作揖道:“老先生请指教。”
“《中庸》开篇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何为天命与性之关联?”
夏温娄很快接道:“天命者,乃上天所赋予之使命与禀赋也。性,则是源于天命,人之初生所具之本质。譬如那璞玉,天命便是其生于深山的定数,而性则是其玉质的温润纯粹,此乃天然之性,不假雕琢。率性之道,便是依循这天然之性而行,不偏不倚,如那江水依河道而流,顺畅自然。”
白袍老大爷问:“那修道之谓教又作何解?人既已有性,为何还需修道?”
夏温娄缓声道:“虽人性本具,但世间纷扰,易使心性蒙尘。修道,便是通过教育、修养与自我砥砺,拂去尘埃,使性得以彰显。就似那铜镜,久置会生锈,需打磨方能重焕光亮。教者,引导人去认识、修正自身,从而契合于道,达至中和之境。”
白袍老大爷眼睛一亮,接着问:“书中提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中与和的境界,如何能在日常修持中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