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5章 司马懿复出【1 / 7】

小说故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5章 司马懿复出

1

建兴九年三月,孔明闻曹真退兵长安之后,不治病死。便对这位能看透蜀中虚实的敌将,忌恨全消,对这位一代将才产生一种惺惺相惜之感。

曹真是被老天爷气死的,这一场三十余日的秋霖,破坏了他的用兵之计。如果没有这场秋雨,曹真三路并进的计划得以实现,蜀军南北不能相顾,确实穷以应付。这场大战,真不知会有什么结果。

曹真一死,魏军折了主帅,又是蜀军趁乱北伐之机,孔明立即从各镇召集大将到汉中,商议用兵。

改名李平的李严,魏延、刘琰、姜维、马岱、高翔、张翼、张疑、吴班、吴懿、廖化等将领遵命齐集汉中,参见丞相。

孔明指出,此役不战而胜,实乃天助我也,而我十万大军厉兵秣马已久,正可反守为攻,趁势攻取关中。

众将久备无战,正摩拳擦掌,欲试锋芒,听了丞相之言,无不应声赞同。孔明又道:

“四次北伐,仅得武都、阴平二郡,其它州郡都是得而复失。究其原因,皆因军无据点,进虽如飞,退也如流。此次务必夺取祁山,步步为营,得一地守一地,以作北伐基地。”

魏延一向认为丞相不肯听他兵出子午谷之计,才有几次无功而返的结果。今见魏将曹真出子午谷未成,就不敢再有微言。只是带头说道:

“但听丞相调遣!&34;

魏延且无异议,众将也就异口同声拥护丞相的用兵方略。李严口虽不言,心里明白,丞相舍近求远,从祁山进兵,那是避实就虚,丞相显然看到渭水一线,陈仓有魏军大将张合把守,建威又有郭淮防御,三辅地区还有费曜、戴陵的机动部队,只有祁山比较空虚。丞相以为只要避免失街亭的错误,就有可能重复第一次北伐,占领大半个关中的胜利。可是他没有估计到,这次动员兵力更多,消耗更大,舍近求远,转运路程更长,这将是蜀军致命的弱点。

孔明好像看出李严的担忧,又说道:

“此次用兵,粮草转运是关键。长途转运,道路崎岖不平,而且眼下正是阳春三月多雨季节,这将给运输造成更大的困难。”

但他接着指出,这些困难他早就想到,众将不必担忧,他已经有了克服困难的办法。

说着就叫关兴、张苞抬出一件东西来。

众将都围拢上前观看,只见那是一只形似水牛--般大小的木制大牛。

木牛也有牛头,牛头上也有牛耳、牛目、牛舌。牛腹特大,成四方,形似一口大木箱。也有四只牛腿,每条腿上还有四只小足。还有牛尾一尺见长,挂在股后。

众将见状,都不知这有何用。

“这是木牛。腹中可藏粮谷五石,可御风雨。平地山路,上坡下坡都可行走。单独一只日行数十里,一群行走日行二十余里。”孔明解说道。

众将听了,嘴上赞不绝口,心里却不相信,这木牛怎么可以像活牛一般行走呢?

孔明好像看出众人心中之疑,当即就叫五名士卒背来五石粮谷,又叫关兴、张苞当众示范,赶牛上路。

二护卫将领命,只见关兴--拍牛背,牛腹之上的木盖就自动打开。关兴命那五名士卒倒进粮谷,那五石粮谷就悉数被吞进牛腹。牛腹藏粮,就是下起大雨,也被严严密封,不怕雨淋。

关兴复上木盖,又对众将说明,这牛角主方向,这牛舌主进退,那牛尾主速度。

说罢,将那牛角轻轻转正,一动牛舌,那木牛真的抬脚动了起来。

那四只牛腿可直可曲,向前迈动。每只脚上的四个小足,可伸可缩,可在崎岖不平的路面上调节平衡,保持牛身平稳。木牛真的活了起来,把那五石粮谷稳稳当当向前运去。

张苞又连动几下牛尾,那木牛就把腿抬得更高,步子迈得更大,人跟在后面,小跑才能跟上。

众将都看呆了,不知不觉跟在那木牛后面走出了近半里路。关兴又把牛角一转,木牛很听话地转回身来,走回中军帐。

“哈哈。 怎么样?&34;

听到孔明爽朗的笑声,众将这才如梦初醒,惊呼丞相真是神人,可以点石成金,一堆木头经他的手,就变成了一只活牛!

孔明却连摇羽扇道,这不过是熟知物理,巧用机械,苦思冥想的结果。他不是神人,木牛也不是神物。

关兴、张苞这才对众将说明,丞相为了造出木牛,光图纸就画了几百幅,断断续续试验了近一年,才造出这个模样。

众将听了,更加佩服丞相的智能超人。

见众将看了木牛,对长途粮草转运之忧一扫而光。孔明就令升帐,分派各路人马进军事宜。

孔明是个精细稳妥之人,进攻祁山,渭南一线不能不防。便令扬武将军邓芝镇守斜谷,替下刘琰,让其回成都养病。命廖化镇守城固、赤阪、汉乐,以防陈仓之敌。又派前将军袁助陈戒守武都、阴平二郡,以防建威魏军。其它八万大军,分由魏延、马岱、姜维、王平、高翔、张翼、吴班、张疑、吴懿率领,成四路大军,出汉中北伐。

众将都有分派,单是李严好像被丞相遗漏不用。李严正在诧异,忽见丞相对他笑道:

”中都护李严,与我同为托孤大臣,担当重任。留在汉中主治丞相府事,兼管大军粮草转运,望莫推辞!&34;

李严听了大吃一惊,丞相将他调到汉中,本以为将无善终。不料丞相对他全无恶意,反而对他信任有加。现在让他代理丞相府事和转运粮草,这分明是托以大事,把半壁江山交给他了。

但是受宠若惊之余,他又担忧起来。大军八万之众,后方千里转运,虽有木牛运粮,难保也要出错。而且蜀中征粮之难,众所周知,若是粮草供应不上,岂不招来大祸!

这样一想,他又摸不准,丞相这是托以重任呢?还是给他设下陷阱?

孔明见李严没有爽快答应,又向他征询道:

“李都护若是感到为难,就把随军长史杨仪留下来,担任助手。”

李严急忙谢绝,说是中军帐军务繁忙,丞相也离不开杨长史帮忙,他岂能把丞相的得力助手要过来呢?话虽这样说,其实是怕丞相的人在他身边监督,更不自在。

丞相正等着他答复,众将领也都用疑问的目光看着他,他不能毫无理由,就推却丞相授给他的重任了。

“丞相如此看重,只怕本人不能胜任,故此犹豫不决,不敢爽快领命。既是丞相相信得过,我也就勉为其难了!”李严只好答应。

虽然不爽快,但还是答应了。孔明也不计较,就叫杨仪上表申奏请封,又令有司给李严铸造临时关防大印,绣制职旗,以便日后在汉中名正言顺管事。

李严听了急叫且慢,孔明及众将都感奇怪,已经答应了,为何还要反反复复呢?

李严却道,他现在改名了,不叫李严而叫李平,希望丞相上表请封和授职,不要再用他的旧名字。

这又使众人大感意外,李严是个天下人皆知的名字,为何要

改名呢?

孔明听了眉头--皱,正想问个究竟。但见李严一本正经的神态,就知这不是随意作出的决定,内中定有缘故,便闭口不问。

是夜,孔明轻车简从,亲到李严营中造访。李严急忙设宴接待,孔明也不客气,就同李严同饮。酒过三巡,孔明定定望着李严,突然问道:“亮用兵北伐,先生莫非有何异议,但说无妨!”李严急忙否认道:

“丞相用兵,乃是奉行先帝遗诏之义举。不管是李严,还是李平,都从心里敬佩丞相的义举。”

这话说得很巧妙,不管从前他与丞相同为托孤大臣,或是现在成为丞相的部将,他都没有异议。

“莫非亮请先生到汉中,共图光复大业,先生受了委屈,心存疑虑?”孔明也听出弦外之音。

李严急又分辨说,这不是委屈,而是丞相看重。如今丞相又托以半壁江山,把关系八万大军生死存亡的督粮大事交给他管,他怎么会怀疑丞相对他的诚意呢?

“先生对亮还是存有戒心,不肯说实话。”虽然李严说的很在理,孔明还是觉得他言不由衷。

“何以见得?”李严听了大吃一惊。

“先生何以改名李平呢?”孔明望着他笑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