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那谁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现在丁家的院子,一眼望来就是郁郁葱葱。院门到屋子大门之间,用碎石板、鹅卵石和了水泥铺成一条路。
小路的左边,一畦一畦的整整齐齐种着各种青菜。角落处就是厕所,每一畦菜地之间直到厕所同样铺了石板路。
小路的右边,离屋子近的地方就是压水井。角落处用竹篱笆隔了个鸡圈,养着跟村民换回来的几只小鸡。中间的地方搭了个大大的葡萄架子,同样跟村民换回来的葡萄苗,用带灵气的水浇了一个月,如今也已经爬满了架子。
葡萄架下面,同样铺了地面还放了一套石桌和石凳。本来秀娥想着弄套木头或竹子的桌椅就好,结果谁知道这小岛上居然还能淘换回来一套石头的,还真是意外之喜。
架子旁边一块空地,被放了一口敞口太平缸,里头种了一株白莲。
院子靠着墙根的地方,倒是种满了蔷薇。如今看着也是长势良好,能想到等待蔷薇盛开时会是何等美丽。
她这里折腾的又是打家具、又是买油漆,完了还要石板、鹅卵石、水泥,石桌、石凳、大缸零零碎碎不知道弄了多少东西,本来老丁还嫌秀娥事儿多太麻烦。结果院子弄好之后,这人也乖乖闭上了嘴。
秀娥不知道老丁怎么在外头跟江德福炫耀自家小日子舒坦,她现在每天除了用小法术做做家务和安排家里的一日三餐之外,每天不过喂喂鸡,侍弄侍弄花草和菜地,日子过得非常惬意。
闲着没事儿,她还跟几位相熟的军嫂一起找岛上渔民换来不少鲜的干的海货,还有农家养的鸡鸭禽蛋什么的。
老丁下班回家,看见秀娥正整理满桌子的海货,就问:“这玩意吃个新鲜就行了,怎么一下子换了那么多。”
“咱们自己当然吃不了那么多,想吃的话每天叫仨小子赶个海,就能叫咱们吃的够够的。”秀娥一边忙活一边没好气的说,“咱老家爹娘,还有那些个兄弟妯娌,和一大堆侄子侄女们可没吃过呢。”
“还是我老婆贤惠。”如今老丁那好话是张嘴就来,“自打你来随军,老家每月的孝敬都没断过。”
秀娥也不跟他扯什么孝顺不孝顺的问题,反正原身全家当年都被鬼子害了,想替原身尽孝也没处去。倒是对待婆家,她也不过每个月十块钱,再有生日新年两身衣裳,和逢年过节的一点儿东西而已。
这些在外人看来,已经很孝顺了。可是对现在的秀娥来说,不过一点东西就能买个好名声,简直不要太合算。所以往老家给东西的时候,她一直都很大方。
“这是咱们刚上岛,”秀娥手里缝着包裹说,“头一回往老家寄些海货,特意给多一些。咱们老家可没有这些,少不得三亲六故的送些礼。”
老丁看着那些整理好的海带、紫菜、海米、干鱼、干虾还有晒干的各种贝肉都用油纸包了,放进两个大麻袋里还差点放不下。心里高兴,倒也说了一句,“下次不用寄那么多,这两个麻袋的邮费,可不比那些海货便宜多少。”
这话倒也没错,秀娥寄的是这边家家都有的东西。在这个岛上还真不稀罕,换回来真的没花几个钱。
她也很配合的说:“那以后就隔两三个月寄一次,每回不论什么就一个麻袋的量。”
差不多缝好了包裹,秀娥又说:“这两大包我是弄不动了,明儿你别忘了给寄出去。一会儿我给爹娘写封信放包裹里,咱家仨小子也给他们爷奶还有家里兄弟姊们写了信。你有没有跟爹娘他们说的话,要是有就写好一块放包裹里。”
“信就不写了,”老丁说,“上个礼拜才跟老家那边打了电话。”
这个时代的人,宁愿写信也不会轻易打电话。这回老丁打电话回去,估计是有什么事。
“老家怎么了?”秀娥好奇问,她看老丁这一个礼拜也没什么有心事的样子,现在说起来也没一点儿不高兴,就知道应该不是什么大事儿。
果然老丁说:“没什么大事儿,之前家里人不是跟着你学了点儿医术吗。大哥家春芳和春丽学的好,家里想叫她们好好学学。想着以后能去医院当个护士,或者在药房上班也好。”
秀娥自然记得丁大哥家的四个闺女,那两个大的确实跟她学了不少。两个女孩子没上过学,大概知道机会难得,所以当时跟着秀娥学习的时候很是上心。
那会儿秀娥不光教了丁家人识药、采药,还教了一些简单常见的医疗常识,和几个常见病的方子。一大家子,全学会的还真不多,那两个姑娘就是学的好的。
如今听说两个姑娘能靠着她教导的知识,人生有了完全不同的可能,心里也是高兴不已。
“真的!那会儿我教导他们,家里就几个姑娘跟着我学的认真。到底春芳和春丽大了几岁,她们学的比那几个皮小子可强的多呢。”秀娥真心为两个姑娘高兴,特意跟老丁提议,“你看他们俩虽然没正经上过学,可是读书识字没有问题,还会一点儿医术,能不能叫她们当个医疗兵什么的。”
“那可是我亲侄女,还用你说。”老丁挑眉说,“我早跟家里打了招呼,叫俩孩子先弄个初中毕业证,到时候就叫她们进部队就当医疗兵。”
秀娥是知道这个小世界未来发展的,她也知道69年会出现一本《赤脚医生手册》的书。那本书的出现,可是大大缓解了国家几亿农民就医难的问题。
现在距离那本书的出现,可是还有十几年呢。要是她提前把这本书弄出来,可是大大的功德。
有了目标,秀娥马上开始行动。
她先跟老丁说:“你明儿个寄了包裹,再给老家打个电话。告诉家里,所有的孩子一定得去念书。要是经济上困难,学费和书本费咱们给出。”
想想老家那一群侄子侄女,老丁心里都开始含糊,“不算咱们家里三个,老家侄子侄女可一二十个,这还没算大姐和小妹家里的孩子呢。全供下来,咱得花多少钱。”
也对!光丁家就二十来个,再加上出嫁的大姑子,小姑子家里八个,还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而且这还是目前看来,丁家同辈的兄弟姊妹们还都是能生的年龄,保不齐将来还多少侄子侄女出来。
虽然这点钱对秀娥来说不算什么,可别人不知道啊。别人看来,他们家现在只有老丁一个人的工资,肯定不能供那么多孩子读书。
想了想她才说:“那就这样,上初中的孩子,每人给二十块钱奖励。上高中的孩子,每人给三十块钱的奖励。考上中专的给五十块钱,能上大学的给八十块钱外加一身新军装。”
老丁想着家里侄子侄女虽多,可同岁的不多。就是全都上了高中考了中专大学,分每年给这点奖励他也给的起,也就笑呵呵的同意下来。
两口子说有笑的整理了包裹又写了信,晚上吃饭的时候还把这奖励制度告诉了三个儿子。毕竟孩子嘛,都需要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