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为何要增添军费开支?浪费民脂民膏!”
“再者,一有士兵逃亡,就增添军费,这叫什么事情。”
“久而久之,必定造成大量的士兵逃亡,以此来借机索取巨额军费,断不可行!”
“至于,屯军之地,遇到灾年,可酌情减免,边疆新归降的士兵,更是由卫所安置,会发放一些荒田以供其开垦!”
“虽说开垦田地会有些累,但朝廷依旧是会发放月俸,何以会衣不蔽体?”
朱元璋,怒道。
这也算理由?
他规定的每个军户家庭出一个男丁去当兵,称为“正军”,其余男丁叫“军余”。
正军赴卫所,至少要有一名馀丁随行,以助其生活,由于军户负担沉重,故多给有田地,且正军免全部差役,而在营馀丁及原籍下的一丁亦可免差役,以保障其生活并供给正军之生活。
他还贴心的规定,正军服役于卫所,必须带妻同行,以安定生活并生儿育女,每一军人有房屋、田地,每月有固定的月粮!
朝廷会给军户分配土地,并免除正军和随军军余的差役,士兵的口粮是由屯田的士兵耕种,收获之后上交朝廷,再由朝廷按月分配。
一些苦寒的地方,老朱也会适当减免,将富饶的地方收上来的余粮,分发下去,以此来平衡各地屯军的收入。
这凭什么会衣不蔽体?钱都哪去了?
“这……”
面对老朱的怒火,群臣当即将求救般的目光落在了太子朱标的身上。
接下来的话,他们可不敢随便说了。
这其中涉及的东西太多,借给他们胆子,他们也不敢实话实说。
“启禀父皇,昔日叔父朱十一的养兵之策,乃是以发放高额月俸为主,足可以使一名军士养活一家老小。”
“而自从罢黜叔父之后,朝廷便规定马军每月两石,步军总旗一石五斗,小旗一石二斗,士兵一石。”
“这些粮食,甚至连一名军士都是养不起,更不要说养活一家老小了!”
“将士们自己都吃不饱,哪里还有力气屯田,更不要说安安心心为我朝廷出力了!”
“父皇明鉴,军户之所以逃亡,实在是贫穷导致!”
朱标,当即站出来开口说道。
一石粮食,若是让一个整天躺平的人去吃,那一个月没问题,足够了。
可是但凡劳动劳动,那就完全不够。
这几乎等于将士们饿着肚子当兵。
“除了月粮还会发月盐,有家庭的每月发两斤,没家没口的发一斤!”
“衣装也是由国家分配,士兵如果有妻子的国家会发放布料,由其自行制作。正军参军,可以携带妻女,在驻地安家立业。”
“而且,将士们遇到战事,还有军功可拿……”
朱元璋,大声呵斥道。
真要是按照朱十一那种政策,那大明军兵岂不是成为百姓们的负担了。
他总觉得,一人当兵,全家不饿,这个政策不行,容易导致士兵家人,啥也不干,就指望着那一个月的月钱过活。
这简直就是浪费人力物力。
都被低下的人吃完了,那大明皇室成员吃啥?
何况,以大明重农抑商,三十税一的政策,国库根本拿不出来那么多粮食来为士兵增加月俸。
“父皇,朝廷虽是号称发放月盐,可没多久,就实行‘以钞代之’,如今大明宝钞购买力大不如从前,发放的宝钞却是定额,这等于变相的削减了兵员的月钱。”
“而且军户们他们身上所背负的负担异常沉重!”
“首先,每个军户必须在家庭当中选出一个男性壮丁当兵,不仅要上战场打仗,还要为当地的驻军耕田种地,提供粮食。”
“即便军户家庭能够减免徭役赋税,但是相比之下,这些军户家庭所承担的损失更加大,例如他们在购置军队装备时,所需要花费的费用都只能自己来出。”
“而因南北对调之策,导致士兵在被应征入伍中长途跋涉的旅途费用,也只能够自己承担。”
“有不少普通的军户因为这些原因,甚至倾家荡产!”
“除此之外,因军户的巨额负担,也让当地的很多百姓民户不愿意和军户子弟通婚,他们都明白一旦和军户子弟通婚,意味着背负上无形的债务。”
“因此导致军户子弟娶妻异常困难,所需要花费的费用甚高,甚至有不少的军户子弟年过半百都没有能够娶上老婆。”
“如此一来,军户不逃,难道要等着孤独终老吗?”
“父皇,兵员加俸,已是我大明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朱标还不等老朱说完,立马开口道。
“当初,朱十一执掌相权之际,不也一样需要将士们长途跋涉吗?亦是允许将士们带着妻儿前往驻军之地!”
“而且并不给将士们妻儿发放土地,亦是需要他们自费前往。”
“那时怎么不见军户逃亡?”
朱元璋,皱着眉头,嘀咕了一会儿,这才开口问道。
长途跋涉入伍,指的是北人南调,南人北调。
这一政策是为了为了避免军队与地方势力相勾结,因此规定卫兵不能在本地当兵,要调往其他地区,具体就是南北对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