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214章 第214章【2 / 4】

羽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明天叶存山要去县里拜访杜先生,问云程有没有什么要买的。

就回来住个几天,什么都不缺。

云程让他顺道去南边煤铺子看看徐风他们,“我第一次独立做好事,事情办得稀烂,漏洞百出,所幸结果是好的。回来了,就去看看。”

煤铺子背靠太师府,是程文瑞这个嫡长孙亲自办的事,还在圣上那边留名,得县老爷照顾,又有太师府调过来的万掌柜打理,日子不会差。

就看看他们近况,有没有从过去阴影里走出来。

来往一趟要用去半天,这次没带人,家里有孩子,云程就不跟去。

隔天叶存山去县里,东西是去叶大那里拿。

叶大最近积极,叶存山不跟他客气,给了就收着。

坐牛车走了好远,叶大还在村口站着,嘴里嘀嘀咕咕,大意是说他亏了。

叶二叔家就在村口,出门听见了,不由奇了,“你还想你儿子跟你客气啊客气起来还是亲父子吗”

叶大跟叶二叔较劲了十几二十年,后来在叶延面前撕破脸,这两年一直不冷不热的。

叶二叔搭话,叶大是不想理的。

只是他一直指望叶存山读书要压叶延一头,这都压得死死的,对叶二叔的敌意就弱了。

加上叶二叔家三个儿子都在跟前,他心里泛酸,对比着来看,还真觉得叶存山态度挺正常,就得意一笑,走了。

屋里叶延拿了算盘准备去云程家帮忙对账,看他爹在门口待着,随口问了一句。

叶二叔说“叶大脑子有毛病。”

叶延没反驳,点点头走了。

家里云程看见账本就头疼,存银倒是算得起劲。

圆圆看他们用算盘,也想玩,等云程给她拨弄,她又不玩,就喜欢看着听个响。

存银叫云程收心,“大嫂,好好干活。”

云程“”

不得了哦,现在都能被小孩子说了。

有叶延来帮忙,这账目就对得很快。

他们边算边唠嗑,主要也不是算账,就做做样子,表示他们会算会看。

跟铺子里的账本一样,只要表现出会算会对的样子,别人就不好通篇假账糊弄。

今天也如叶旺祖所说,许多乡绅富商来拜访送礼,族里年轻人帮着拦了,没打扰到家里。

气氛能带动人的情绪,云程问叶延,这段时间族里学习之风是不是更盛了。

叶延说没有,说起来还一直笑,“望子成龙哪里那么快被存山考上举人的事刺激,各家各户忙归忙,逼学也更紧,孩子都苦哈哈的,但看这风光架势,还要开祠堂祭祖报喜,有的孩子大一些,有记性,记得存山这是第二回祭祖报喜,也都很有干劲。”

“特别是几个可以考童生的孩子,来年都要下场再考一回了。”

族里目前考得最好的孩子是小虎,已经通过了县试,再过府试就能得童生名,往后能考秀才。

府试是小虎自己没去参加,说在杜先生那里训练了小题,他有很多不会,就不去碰运气,再读两年。

他启蒙岁数跟叶存山差不多,是自己想学,又不是逃避考试,叶虎跟柳三月就都答应了。

“等存山忙完,估摸着要去他家走一趟。”

叶虎夫妻俩肯定要请客的,是感谢,也是再看看叶存山能不能提点小虎几句。

他们这边对完账,叶存山还没回来。

叶旺祖就从家里过来,留了叶延,晚上一块儿吃饭,又闲聊了些旁的事情,等叶存山回来才散。

出去一趟,本来是为了拜见杜先生的,顶不住杜知春花孔雀的性格,在府城三年多给他憋坏了,到了蔚县老家,就藏不住本性,都没休息,就连着开诗会。

叶存山去县里,就撞上了。

除却书院书生,还有一些老秀才,本地才子与昔日同窗也在。

甚至县老爷都被杜知春请来了,这场酒没法拒绝。

杜先生爱酒,县老爷跟他们是一家,也爱酒,杜知春是个能喝的,全场就他们两个新科举人,更是被围着灌。

叶存山回来没说话心情,简单洗漱倒头就睡,睡到日上三竿,再也不想出门。

云程跟存银已经开始叠元宝,还教圆圆叠。

叶存山出来,抱着一壶清茶喝,不解渴,说一句话就要喝一口。

主要是跟云程讲煤铺子那些人的情况。

都好着,有大半都重新组建家庭了。

徐风老大难拖着,孙阳有样学样也拖着,万掌柜给他俩说过几次煤,说得烦了,就讲他俩不如凑合着过算了。

然后他俩被这话惊到,往后几天都避着对方。

被人提醒了另一种可能,加上多年感情积累,本就有好感,觉着躲着不是事儿,再重新接触也怪怪的,最后几经试探,还是走到了一起。

存银给听得一愣一愣的,“我记得徐风是比孙阳大好多岁吧”

叶存山点头,“大了十岁,老大哥了。”

存银垂眸,下意识掰掰手指。

叶存山问他算什么,存银说“我们才隔了八岁吧”

年幼时这差距明显,长大了看就还好。

二十多岁的男人不显年纪,跟十几岁的小哥儿对比,只多了沉稳内敛。

存银悄悄看叶存山一眼,觉得他也能找大几岁的。

叶存山当他是没年岁概念,没多解释,反正存银也不会找特别大的男人。

“他俩不一样,算特殊情况了。”

其他就搭着说了些诗会的事,还有杜家去京都的事,跟云程转述了杜知秋的合作意思。

“他说他借鉴了话本铺子的信件模式,咱们铺子不是有留地址,外地书生可以写信交流交友吗还有附带写作小技巧和文章分析。他将这种模式,用到了科举书籍上,在蔚县小范围试水过,已经将完整的经营计划做好,只等去京都大展拳脚。”

这是杜知秋在京都站稳脚跟的敲门砖,他们杜家书斋铺面多人脉广,以此思路对科举用书做改进,可以与天下学子对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