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大献金(求订阅!)【1 / 1】

沧月傲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1938年7月7日,重镇武汉!

随着国耻日一天天临近,武汉的氛围也变的诡谲起来。

七七这一天对中国人,尤其是从北方逃难来到武汉的人,实在是刻骨铭心。就在去年的这一天,卢沟桥的枪声拉响了这场旷日持久国战的警报,时至今日,已经即将满一年。

眼下和平之曙光依旧丝毫看不到,反倒是日寇兵锋已经打到了武汉外围,这让武汉的百姓心里满是苦涩。

再加上日军时常空袭武汉,三镇的百姓每日生活在担惊受怕之中。

国民政府也知道,7月7日是一个难得的日子,这是宣传抗日以及表明政府态度的好机会。

于是,在军政部以及宣传部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下,一场关于抗战演说的活动被提上了日程。

卢沟桥事变爆发一周年当天,市政厅大礼堂座无虚席,来自社会各界数百上千名流齐聚一堂,他们受邀参加纪念活动。

但是来之前却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个纪念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只是告知他们时间地点以及注意事项。

但是上午九点钟,当蒋委员长一身戎装走进大礼堂之后,所有人都沸腾了。

众人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纪念活动竟然是这位亲自出席。

随后,蒋委员长走到台前,发飙了慷慨激昂的抗战周年报告的演说。

虽然他浙江口音浓重,很多字音发声并不是很标准,但丰富的表情、豪迈悲壮的言辞,还是具有很大的鼓动性。

紧接着,整个武汉倾城而动,公祭抗日烈士、游行集会、宣传演说,整个城市一片喧腾。

与此同时,在红党以及其他民主党派的策划下,全市百姓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武汉各界大献金活动,并将此次纪念活动推向了巅峰。

武昌阅马场广场!

这里是武汉各界献金活动的主要举办地,眼下前来献金、助兴的男女老幼、官吏商贾、工人农民、车夫乞丐、兵士难民,把偌大个广场围得满满登登。

在这里,看不到平日官吏的虚伪、贵妇的孤傲、商贩的奸诈、兵士的蛮横……有的,只是平等和爱心。

只有这时,人们才能感到平日一副麻木相的陌生人,原来血管里也在奔涌着激荡的热血,中国人的热血。

只有这时,人们才能体会到每一个散发着体温的铜板的份量,良知未泯的中国人将永远不会忘记那一个个感人的场面。

献金活动已经进行了快一个多小时了,大洋、法币以及美元、英镑等等货币将募捐箱塞得满满的,每一分每一毫都代表着国人抗击日寇的拳拳心意。

就在这时,一个留着分头商人模样的中年汉子挤过人群,挨近金箱旁。

只见他解开一层层紧包着的绢帕,把厚厚的一摞钱摆在了箱上。

他望着台下的众人,叹口气说道:“丝厂垮了,就变当了这500块钱。原想到后方再重新干,现在想透了。回乡下老家去,只要日本人不走,到处兵荒马乱,能办成什么呢?”

“如果这点儿钱能买几条枪,让前线的弟兄们多杀几个鬼子,我就心满意足了。”

看着钱落入金箱,商人还是落了泪,这毕竟是他的丝厂,他的几十年心血,还有他的梦。

但这眼泪中,也有他的骄傲。

接着上前的是一个柱着拐的伤兵,披着破得像布帘一样的旧军服,从制式上来看,应该川军团的。

只不过此时他的状态并不是很好,一条裤腿空空荡荡的,显然是已经身患残疾。

只见他艰难地移到台前,从身上摸索半天,掏出了全部的10元钱,就要往募捐箱里塞。

工作人员见状实在不忍,上前劝道:“兄弟,你是功臣,为国家已经献出了一条腿。这钱可能是你最后的抚恤金,捐了它,你何以为生?”

伤兵慨然道:“山西前线丢了这条腿,可我不后悔。只可惜我再上不了战场了。如今我是有家难回。你们就成全了我吧,只当这10块钱是给我自己报仇。”

说完,伤兵唏嘘饮泣不已。

而后上前献金的是一名旗袍鲜亮、浓妆艳抹的少妇,擦了擦被泪水冲乱了的粉脸,慢慢走到前台。

她在所有人目瞪口呆的眼神中,褪下自己的耳环、项链、戒指,又从皮包里掏出些钱都投入了金箱。刚才为伤兵感动的没醒过神儿的人群,这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少妇抬头望着人群,报以感激的一笑。

这时,她突然感到,平日她从未注意过的这些普普通通的平民竟也如此可亲、如此热情、如此富于正义。

工作人员在后面喊道:“太太慢走,请留下名址。”

少妇回头一笑,道:“你该问问刚才那个负伤的弟兄,我嘛,一个中国人。”

而在所有参加献金活动的人群中,最令人震撼的是两个手提粥罐的乞丐,只见他们从身上摸出一把铜子,面带愧色地对工作人员说道:“我们兄弟俩讨了三天,只有这2毛9分,硬是没凑足3角,请你们收下吧。”

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献金的百姓都震惊了,2毛9分钱不多,但是对于这两个乞丐而言,这是他们全部的积蓄和家当了。

也许捐出去这些钱之后,他们两个今天晚上就要挨饿受冻,说是他们的救命钱都不为过。

但是他们却毫不犹豫的捐了出去,且还担心工作人员不收,不少人纷纷落泪。

“兄弟,你们都是这样了,要不少捐点?”工作人员劝解道。

“全捐了!要饭已经低人一等了,要是再当亡国奴,怕是得钻到地下去了。”

说完,两乞丐将钱塞入募捐箱,而后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这一刻,他们衣衫褴褛的形象是那样的高大伟岸

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在这座即将被战火吞噬的城市中上演着,这一刻是人性的胜利,也是民意的胜利。

此时,武汉全城的5座固定献金台、3座流动献金台,一周内就接受了上百万人次的捐赠,所得金款达百万元,相当于当时武汉军民每人捐赠一次。

捐款者,从耄耋老人到稚嫩的幼童,各种行业者无所不包。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被外敌压迫到最后一刻时,是最容易动员、唤起的。

武汉献金之踊跃,场面之感人,是国民政府多年来所没有的。

钱的多少都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它在唤醒一个沉睡的民族,一个满身伤痕的醒狮。

也是从这一刻开始,上至政府官员,下到平民百姓,真切的看到了汹汹民意,也看到了持久抗战的希望,也相信,中国不会因为那一座大城市的沦陷就会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