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昭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数日后,张天麟、孙元化在、郑芝龙、刘香等人带着他们的护卫走出了北京永定门。
城门外早已有一千名羽林军的士卒接列阵等待着。这些人是朱由检给都指挥使孙元化的班底,以此为基础,他才能不断的扩展军队,形成一股足够的实力,如此才能真的将那座岛屿掌控在手中。
而不是将希望放在郑芝龙手上。
双方汇合后,将前往通州,通过大运河达到江南,之后再到台湾府,毕竟人太多了,回去的时候已经不适合座海船回去了。
在去往通州的路上,郑芝龙一直都在仔细的观察着这些羽林军的士卒,据他所知,这是大明京城最为精锐的军队了,毕竟是用来守卫皇宫的军队啊。
这一路上这些士卒的表现也的确让郑芝龙很是惊讶,一路上令行禁止,行军途中丝毫没有所谓的窃窃私语声,非常安静,只有脚步声和甲胄的撞击声,即便是赶路再累,身上的盔甲也没有脱过。
这个时候郑芝龙两人才注意到这一千人全部都是披甲的,而且这甲胄很明显是新制作的,似乎防御力相当不错,看来大明的军械司的设立取得的成就并不小。以前大明的武器盔甲什么样子,大家都清楚。
据郑芝龙估计,这些人虽然比不上自己郑家的亲兵,但是对他们这些海盗的普通士卒强了太多。而且据说京城内的羽林军人数多达一万一千人。
更为重要的是他没有想到这些人的手中全部用的火枪,而不是大刀,长矛!似乎还是西人用的燧发枪。他郑家的工匠到现在尚且还不会造!
尤其是抢上竟然还带了一把刀,叫什么刺刀。很快他就看出来这把刀的用处,天朝果然有能人啊!
天朝果然是地大物博啊,皇帝只要想,短短数月时间就得到了一支精兵。想到这些日子拜访自己的那些人,他感觉以后自己还是要注意一些吧,有些事情还是要按规矩走啊。
……………………
这一天,终于到了准备多时的邸报的发行的日子了,这一次的邸报司声称邸报上印刷有红薯的种植方法,需要更大范围的传播,以这样的借口,让朝廷的官员们支持了这次的发行计划。
这次将会向全体国民发售,为了方便,就在遍布全国各县城的信达商行售卖,价格也不贵,按照成本价,一份十文钱。
这已经是很便宜了,以前的邸报成本很高,这次是因为改进了印刷方法,不在需要制作雕版再加上这次印刷的份数实在是太大了,是往常印刷次数的十数倍,成本自然也就降了下来。
大明现在的识字人还是不少的,毕竟这个时代,读书几乎是唯一的出路,只要家里有条件的,都会让孩子去读书的。
基本上每个村庄里大约有那么一两位认字的,这次的文章又全是大白话,基本上只要是认字就能够看懂这些文章。
而这些日子朝廷的宣传工作早已经开始,很多人都知道记录有红薯详细种植方法的邸报将会在信达商行开始售卖。
甚至皇帝为了让更多的百姓学会怎样种植,特地让以前只能由官员们看的邸报卖给他们老百姓。
一时之间,大明各地充满了对朱由检的称赞声。
而邸报发行的日子很快就到了,当天早上太阳还没有出来,往常人就不少的信达商行店铺门前早已排了长长的队伍。
京城,信达商行最大的店铺门前也是排起了长队,通政司通政使秦士桢透过窗户看着门口的情况,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自己没有辜负皇上的信任。
这段时间秦士桢对于通政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尤其是皇上亲自给他交代的邸报司的事情,他在这上面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不管是印刷技术的提升,还是发行方式的转变,他都投入了很大的心血。
现在终于到了出成果的时候了。
门外排队的多数还是一些读书人,真正的农民倒是不多,毕竟他们真的不识字,他们想的是若是自己村里的大户家买了,他们可以去学学,自己也不用再花一笔银子来买什么邸报了。
信达商行准时开门,开始售卖,当听到是十文钱的价格时,人们不由得松口气,十文钱的价格对于读书人来说真的不多。
最先拿到手的是一位秀才,走出店铺,很多人迅速的围了过来,他也不介意。他迫不及待的打开邸报,这和他见过的邸报似乎不太一样啊?难道邸报也改了?
不过这个时候也不是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打开后看到的并不是自己想看的关于红薯的消息,而是介绍西人的。
他不由得一愣,周围的人也不由得喧哗起来,经过翻找后终于找到地方。这位秀才也没有藏私直接站在一处高台上,给围观的百姓们大声诵读。
很快,大街上形成了一处又一处的团体,有上百人在给百姓们诵读,他们似乎很享受这样被人敬仰的滋味。
这一幕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
半个时辰后,算是念完,早已激动万分的百姓们纷纷高呼着万岁。
那些秀才们这时看着剩下几乎一半的篇幅,又纷纷呼朋唤友前往茶馆,聚在一起开始看下面的对于西人介绍的文章。
虽然不明白朝廷在邸报上写这些东西有何意图,但并不妨碍他们清楚邸报上的东西就是朝廷动向的风向标。
对于他们这些小小的秀才来说,邸报并不常见,有的甚至都没有见过,现在总算是有了机会,自然需要细细品读。
很快所有人都沉迷其中,一个与华夏几乎完全不同的世界展现在他们面前。
……………………
看完后,所有人都愣愣的说不出话来,自古以来他们的想法就是汉人位于世界之中,其他地方的人不过是蛮夷之辈罢了。
现在看来从汉朝时的大秦到现在的欧巴罗,他们似乎在西方也不甘寂寞啊!
只是这文章怎么写了一部分就没了,很明显没有写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