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煎炒豆腐的魔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到半个月,临安府大大小小的青楼,接连几个月都能听到文人吟唱《桃花庵》。这诗简单直白,所以能雅俗共赏。无论男女老幼,只要听过一遍,就能明白诗的意思。越是简单,越是容易流行。
一月之后,《桃花庵》竟然流传至连江国国都汉府。连江国的国君庆武帝,一个只爱武艺兵法粗通文墨的人,也读了这首诗,在乾宫内连饮三杯美酒称:“好诗!”
消息传至宫外,某些心思活络大臣,也纷纷派人前往春宁县,求李文乐亲笔誊写一幅《桃花庵》。
一时之间,临安府上好的宣纸,竟然因此涨价一成。要知道,临安府宣纸的价格,只有逢科考才涨价。李文乐一首《桃花庵》,竟然让宣纸涨了价!
接连三个月,前来春宁县李府拜访的人络绎不绝。这些人带着各式各样的礼物,每天管家天亮开门,就瞧见门口挤满了人。
老管家李来福瞧着这些人虽是仆人,但显然都不是普通人家的仆人。甚至有些仆人身穿丝绸,背后之人身份更是显贵。
俗话说的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李来福在我家做了几十年的管家,竟然能一眼从这些仆人中排出先后顺序。而这些仆人,虽相互不熟悉,竟然无一人为此吵闹。
而我则成了苦逼的工具人,每天要接待百余人。人家带着丰厚的礼物,大老远赶来,只为求一幅字。我只能陪着笑脸,询问对方来路,亲笔誊写《桃花庵》。
三个多月的时间,我写好了近十支笔。不是我家毛笔太差,而是来求字的人太多。临安府最好的狼毫笔,五两白银一支。寻常文人即便用上半年,也不大可能坏。而我,只需十天就能写出一支最好的狼毫笔。
直到一场强暴雨,降临了临安府,登门拜访的人才少了很多。毕竟这世界还处于封建时代,即使是官道也只是夯实的泥沙路。暴雨过后,道路泥泞难行。
庆武十五年七月,临安府这场百年不遇的暴雨,持续下了一个礼拜。临安府几个地势低的县城,遭受了洪涝灾害。大片的良田被洪水淹没,无数农人的房屋倒塌,灾民漫山遍野。我家也受了洪灾,数百亩田地被淹没。
天降暴雨,我家没了访客,终于落了个几天轻松。这些时日,我娘李罗氏看着我读书。不过,她不时有家务要安排。所以,我时不时能趁机在家闲逛。
“老爷,老奴派我家儿子李汉出去查了一圈。今年这暴雨,咱们李府的田地全被淹了。咱家下面的佃户、庄农,房屋也在暴雨中倒塌了不少。”
老管家李来福忧心忡忡,我爹李善仁也面露凝重之色,又问道:“李叔,咱们家庄农、佃户二百六十户,多少户人家塌了房屋?有多少人受伤?”
“回老爷,房屋倒塌近半,剩下的房屋也都是危房,再住下去恐怕也有危险。咱们庄上男女老幼共八百九十六口人,这次暴雨砸死了三十二人,受伤六十七人。还有不少被雨水淋病的老幼,大概有四十多人。”
此时,我溜到我爹书房,正要离开。却正好听到老管家和我爹这番谈话。
我爹李善仁不像其他地主,有副慈悲心肠。无论什么天灾,我家肯定是不缺钱粮。他也不是心疼今年的损失,只是担心今年庄上的农人、佃户活不下去罢了。我虽然没我爹那么慈善,但也想帮这些可怜的人活下去。
“碰!”
我推开书房的门,我爹看到我,脸色好了些,问道:“儿啊,你不在你娘那儿读书,怎么又溜出来了?快点回去吧,别叫你娘看到了!”
都这时候了,我爹还担心我被娘逮到会挨揍。
“爹,庄上受灾很严重?”
我爹李善仁叹了口气,随口答道:“是很严重,不过,这不是你该操心的事情,赶紧回去!”
我脚步一动不动,继续问道:“那你打算怎么办?”
我爹李善仁随口答道:“还能怎么办?放粮救济灾民!”
这种百年不遇的洪灾,我爹估计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遇到,他还以为只要救济了灾民,今年就能平安度过。
“这场洪灾,临安府半数县城遭遇洪涝。咱们府三十六万户,人口一百二十万人。爹,你清楚今年需要多少粮食吗?”
我爹摇了摇头,说道:“不知道!”
“按每人两顿,每餐二两粮食计算,三个月至少需要三百万斤粮食,也就是三十石粮食!”
“今年的夏粮,大部分已经淹死了。即便是洪涝过了,田地里种上其他农作物,至少还需要十五万石粮食。”
“你知道那些灾民,如果没有饭吃,会干些什么吗?”
我爹听完后脸色惨白,我又继续说道:“他们饿极了,会去偷、去抢!为了活下去,他们什么都肯做,也什么都敢做!他们要么选择饿死,要么选择成乱民、土匪,甚至是叛军!”
“朝廷必然会赈灾,也会调拨足够灾民的钱粮。但这些钱粮,经过一层又一层的官吏盘剥,落到灾民手里十不存一!”
“而且,这次洪涝之后,极有可能会出现瘟疫。到时候,可能会病死很多人。要知道三十年前,连江国淮宁城那场瘟疫,淮宁城三十六万人,最后只活下来不到四万人!”
想到四十年前淮宁城那场瘟疫,老管家李来福没有吭声。他岳父正是淮宁城人,全家都死绝了。如果他逃荒没有遇到我爷爷,他大概也会死在淮宁城。如果不是官府派兵封锁,任由瘟疫蔓延,临安府五城三十六县,至少要死近百万人。
作为过来人,老管家自然清楚,那次瘟疫,正是起源于经受洪涝之后的淮宁城安邯县。
提起那段悲伤往事,李来福老泪纵横:“老爷,少爷说得不错。洪涝之后,确实容易发生瘟疫。淮宁城那场瘟疫,是我亲身经历。当时,我和我怀孕的妻子,逃荒出了安邯县。我们遇到大老爷,他带我和我妻子离开了淮宁城。刚出淮宁城不到三天,安邯县就出现了瘟疫。不到十天,瘟疫传到了淮宁城和下面的六个县。官府调了近三百的医者,但仍然对瘟疫束手无策,不得以之下只能派了五万官兵封城。”
“随后,这五万官兵也闹了瘟疫。不过,这些官兵毕竟年轻力壮,体质比普通人强了许多。医者试着配了些汤药,但还是不管用。当时的领军将军无奈之下,当机立断连杀千余人,瘟疫这才没有在军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