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63章 瓜熟蒂落【1 / 1】

君子小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太湖荷花开了,一年一度的“太湖荷花节”素来引人入胜,今年的荷花节又将在乌头渚揭开帷幕。

“喂喂喂,吴大头,你的破船呢?”

“这就来了,这就来了,让两位姑奶奶久等了,实在抱歉。”

柳湘云站在湖边大声催促吴江,林薇和孩子们等候乘船。吴江从湖边走过来,态度谦卑。在整个乌头渚,很少有人像柳湘云那般称呼他吴大头的,似有些不恭,可吴江却乐此不疲,倒认为是尊称。

吴江有一条游船,林薇和柳湘云带着孩子们乘船到湖心岛观赏荷花。家有游船,形同家有小汽车一样,是有钱人的象征。

阳光渐烈,赏荷花的人越聚越多,太湖绵延数百里,渔村沿湖错落。赏荷的人并非来自本地,宁沪、苏杭和鲁南的人们也乘兴而来。前来赏荷的能乘游船的寥寥无几,多数人都是坐捕鱼船。摇橹采莲,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便是乌头渚的一道风景。

江南可采莲,尽在乌头渚。古汉代乐府中,另有这样的名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如果在盛夏荷花盛花期,去太湖边上的乌头渚走走,便能见识到这样的美景。

每年的阳春三月,作为世界三大赏荷地之一,满园的荷花如祥云覆盖,盛况空前。而到了盛夏季节,沿太湖的岸边,成片的荷叶如绿色的纱巾,将乌头渚的湖岸遮盖住。

“你他妈的干嘛去了,慢慢腾腾才把船开过来,不知道我们都等急了吗?”

给吴江开船的是个长相本分的渔民,年龄四十多岁,是吴江家的一个长工,开船技术是这一带最好的。刚才柳湘云带有戏谑味道的催促,本来是开玩笑,可对吴江来说却是丢面子的事。

长工将游船拖出港湾,内外收拾干净,把这一切做完前后用半个多点时间,按说已经够利索的了,可还是遭到老板无端的训斥,柳湘云到觉得不好意思了。

“瞧你,我就是刚才顺嘴说说,你倒当真了。”

柳湘云嗔怪地挖了吴江一眼,她无意间的一句话竟换来吴江对下人的一顿臭骂。吴江对下人吹胡子瞪眼,对柳湘云却是卑躬屈膝一副讨好的嘴脸。

林薇领着苏一鸣和巧巧上了船,女儿明珠刚刚断奶,交给林薇妈在家看护。柳湘云手牵着吴江的女儿乔哥也随后上船,她曾问过吴江,怎么给闺女起这么个名字?

吴江傻呵呵回答,他很想要一个儿子,老婆生下女儿就起了个男孩名,可惜老婆生下女儿就死了,这些年他一直把女儿当儿子养。

吴江的游船布置的讲究,船体像个阁楼,船窗挂着红绸窗帘,内室有沙发和茶桌,像客厅一样。

乌头渚的“渚”,在汉语中的意思就是水中的半岛意思。而乌头早期叫“鼋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虽然谁也没见过它,但却让人想象其长着龙头、龙爪,乌龟的背。鼋头渚半岛,就类似神龟突入太湖而得名。

太湖浩瀚无垠的水域内,用“渚”来命名的岛屿就有七八十座,这其中以鼋头渚最为著称,后来不知何时人们把“鼋”换成了“龟”,最后竟成了“乌”。

看太湖风光,一定要去乌头渚,如同去苏州必看怡园去杭州必看西湖一样。

早在南北朝时期,乌头渚的山上就建有“广福庵”,到了明代,随着东林党人前来湖边吟诗作赋,一时间,乌头渚竟成为充满诗意情调的“后花园”。

登乌头渚,要从蠡湖划船过去。民国初年,乌头渚正式开辟为公园,成为了“太湖第一胜景”。

林薇和柳湘云在太湖边生活了十几年,可一次都没登上过乌头渚,一则是她们两家都没有船,二则家人严格限制,认为小孩子上乌头渚危险,遇上风大浪高偶有翻船事件发生。

从充山大门进入鼋头渚公园,右手便是水景苑,这里也是蠡湖的内湖,面积足有四五个足球场大小。水景苑的湖中,种植了大量的荷花,当荷花在一片绿色中绽开花蕾时,用绿肥红瘦来形容,确实很贴切。水景苑的一面临蠡湖,中间用湖堤隔开,另一面是鼋头渚景区的大道,间隔有木栏杆的七星桥相连水景苑的两岸。

绿色的荷叶就簇拥着七星桥,游人要是从桥面上走过,便犹如在莲叶上飘然而过。伸手于栏杆边,唾手可得的便是肥肥壮壮的莲叶。

水景苑的湖中,悠然驶过的是载着游客的摇橹船,船只慢悠悠从莲叶丛中穿行。船头把挡在面前的莲叶分开两边,竟然能从莲叶的枝干间进出。

这个时候,素有文学情怀的柳湘云情不自禁地吟起元代诗人胡奎的诗句,“江南可采莲,中有木兰船。妾愁莲菂苦,郎爱露珠圆”,据说诗人当年就是在太湖写出的这首千古绝句。柳湘云伸出双手从莲叶的茎秆上拂过,那种带有田野清香的甘甜,瞬间传遍全身,便觉得进入天堂一般。

莲,据说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已经生存了一亿六千多万年。它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莲的一身全是宝,根茎,便是人们用来食用的莲藕;而圆形的莲叶,可以用来包扎食物。当地的农民,将采摘下来的莲叶,包扎了鸡,然后做成一道江南的美食“叫花子鸡”。

柳湘云看一眼吴江,他今天特意穿一身白色西装,印象中的粗汉乍讲究起来,柳湘云心里暗暗发笑,觉得看着有些不伦不类。上次在林薇家聚餐时,吴江点燃一只雪茄,烟雾缭绕,柳湘云皱起鼻子露出厌恶的表情,吴江竟然把烟瘾戒掉了,此时见他躁动不安的样子,柳湘云猜测这家伙烟瘾一定是上来了。

柳湘云主动上前搭讪,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荷花上,她想给这个车轴汉子普及一些莲花的知识,融化犯烟瘾的煎熬。

“荷花长在莲叶的顶部,高托于水面之上,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按照荷花的花瓣来区分,荷花可以分成单瓣、复瓣、重瓣和重台花型,颜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等,还有寻常少见的金莲,能开出金色的荷花来。”

吴江懵懵懂懂,可还是饶有兴趣地听下去,不懂装懂。

“荷花每日晨开暮闭,花期可以延续一个盛夏。当雌性的荷花掉落时,其花托能膨胀成为莲蓬,莲蓬的表面上有排列成圆形的小孔,每一个小孔内生有一个小坚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莲子,江南人也称之为‘莲心’。莲心可生食,也能晒成干果食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滋补品。”

“柳阿姨讲的真好,爸爸就不会说这些。”

乔哥(琪琪)撅着嘴奚落爸爸,林薇也听的津津乐道,心里暗羡柳湘云的学问。吴江不在乎女儿的奚落,打断女儿的话。

“别打岔,让柳阿姨接着说。”

“江南人采莲,也就是指采莲蓬。因为莲花的开花周期长,早开的莲花,脱落后就能看到一只只挺立于水面上的莲蓬。所以采莲就可以从暑期开始,直到九月份。当秋风起时,莲农就要下到池塘里,把莲叶的根茎挖出来,洗干净后,便是一只只如小孩胳膊的莲藕。

从前的江南,水网遍布,村前屋后,有池塘的地方必有莲叶,有莲叶就能采莲,采完莲蓬,就等着挖藕。只是现在池塘变少了,赏荷花,采莲,也就变成稀罕的事情,一定要去公园或湿地,才能见到大批的莲叶。”

游船滑进水景苑。水景苑内最幽静的地方,当属“藕花深处”,得名于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这是一处有岛、亭等组成的景点,在大片湖水的辉映下,蜿蜒小溪,曲桥清流,莲叶纵横,别有一番情趣。

据说在建造这组景观时,当时乌头渚的主人亲朋好友前来祝贺,酒宴之后,主人便请来宾为这组景观建筑题个名。当时这亭立于小岛之上,四周都是荷花,亭子的东面没有路,只有西边有一曲桥与湖岸相通。于是有人题名叫“湖心亭”,主人觉得太俗,这时有一个工匠说:“我是否也能题个名字?”

主人诧异地问,你能题什么好名字呢?但转念一想,你说说也无妨,就说:“你说吧。”那工匠说:我读书时读过李清照的《如梦令》,我记得里面有一句是这样念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里亭子四周都是荷花,而且这亭子又最深,题“藕花深处”怎么样?主人觉得这名字题的非常确切,便将此亭题名为“藕花深处”。、

在人们看见的“藕花深处”,其亭子的东面已经建有一座小桥,可以让游人进入这景观后避免走回头路。但“深处”的意境却没有了,只留下莲叶跟荷花依旧。

在乌头渚,能够大面积赏莲叶的还有一个地方,那就是三月樱花最集中的地方——长春花园。这里的莲叶被长春桥的堤岸围住,水波不兴的湖面上,满池的莲叶静静地挺立于水面,只有微风拂过,莲叶才轻摇枝干,荷花做迎风招展样。

“我在太湖生活了四十多年,咋没听说过这么多的故事。”

吴江相形见绌,对自己的无知很自卑,而对林薇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于斯长于斯,却不知道这里的过去,是不是有些数典忘祖?

“妈妈,我饿了。”

巧巧对妈妈柳湘云说,柳湘云看了看跟在林薇身后的苏一鸣,也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吴江从船舱里拿出一个纸箱,里面有面包和饮料。孩子们不由分说争抢,柳湘云和林薇没有吃,目光甩向太湖。舟楫摇橹,河鸟啾啾,太湖的风光美不胜收。

“咱们简单对付一口,一会儿就回去吃大餐。”

自从上次吴江下厨让她们饱餐一顿,柳湘云和林薇都吃甜嘴了,吴江做的水鲜味道纯正,香飘入腹。吴江早上说亲自下厨,她俩的馋虫就被勾引出来,催促吴江赶快返航。

对于吴江的献殷勤,林薇都看出来了,曾劝湘云从了吴江,他人不坏,对柳湘云一往情深。湘云你可不能再绷着了,还等什么?

“嘁,跟个黑煞神似的,我才看不上呢。”

林薇从柳湘云的表情上就能判断,湘云表里不一,她表面上嘴硬,心里早就默许了,林薇已经暗中盘算,找个适当时机把话挑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她认为今晚就是最好的时机,一定让这对孤男寡女得以善终,把干柴烈火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