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荡墨尔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fair padua, nursery of the arts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 ---------------------- 2020年1月25日。 大年初一。 东经11°52′,北纬45°25′。 帕多瓦。 莎士比亚心目中的艺术摇篮。 久负盛名的佩德罗齐咖啡馆。 “你来这儿八年,一直坚称自己有咖啡恐惧症,看到咖啡馆,就和看到鬼似的,今天怎么想起来,请我到这里喝咖啡?”
聂广义人未至声先到。 他左手拿着一个立牌。 右手从背后拍了一下宣适的右肩。 力道之大,像是上辈子就有仇。 如果不是已经习惯了聂广义的出场方式,宣适这会儿搞不好已经直接被拍到桌子底下去了。 宣适并没有计较聂广义的出场方式,而是没头没尾地来了一句:“我接到了她的电话。”
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聂广义都是宣适和过去唯一的联系。 “她?谁?”
聂广义听得满脸疑惑。 “程诺。”
宣适低头,骨节分明的手指,摆正了一下咖啡杯。 极小幅度地调整了一下咖啡匙摆放的位置。 明明本来也没有歪。 除了他自己,再没有人觉得和之前有什么不同。 听到这个名字。 聂广义倒吸一口气。 想说话,说不出来。 想骂人,又找不到合适的词。 张着嘴巴,举着右手,绕到了宣适的对面,顺势往宣适左边的肩膀拍去。 聂广义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这么贴心的一个人。 都气得说不出话了,还记得用同等力度,对称地给宣适的左肩来那么一下。 他完全是为了宣适挺拔的身姿考虑。 没能体会到聂广义的“体贴入微”,宣适直接伸手挡了一下。 卸掉了聂广义手上的力气,反手把人给老老实实地按到了对面的座位上。 如果不是被聂广义从背后偷袭,宣适的反应速度,永远快过聂广义。 贴心不成,反遭嫌弃的事实,使得聂广义恼羞成怒: “你是有病吧?八年了,我结个婚没熬过七年之痒都已经要离完了,你还和我说程诺?你俩连恋爱都没谈过!”
“我没病。”
“没病你和我说个早就躺在棺材里面的人干嘛?”
“她只是离开了。”
“那这么多年,杳无音讯,和死了有区别吗?”
“广义,你别这么说她。”
“那我应该怎么说?”
聂广义气结。 宣适看着聂广义没有说话。 与其说是在思考,不如说是在放空。 程诺。 多么遥远的一个名字。 遥远得藏在了心海的最深处。 聂广义做了好几个深呼吸,才平复好了自己的心情:“你忘了你当初满世界找她的时候,是什么鬼样子了吗?”
“我没忘。”
宣适很平静。 仿若月光在叶的缝隙洒下夜的皎洁。 带着圣洁的光晕,悄无声息地蔓延。 聂广义被这股圣洁之光照得没有了脾气:“你倒是说说,棺材板打电话给你,都说了什么?你也和我分享分享,是什么让你这么魂不附体。”
“她没有说话。”
“没有说话?”
“嗯,电话响了三声就挂了。只有她会这样,事不过三。如果是别人,要么响一下,要么响很久,不会不多不少,刚刚好三声。”
聂广义像看傻子一样地看着宣适,戏谑出声:“mamma mia!你可真的是让我长见识了。一个陌生的号码响了三声,你就脑补出这么多?”
“不。除夕夜。零点。我查了电话的属地,中国、浙江、温州。除了她,我想不到还有任何一个人,会在除夕夜的零点给我打电话。”
“你醒醒吧。八年了。你都没有换掉你国内的号码,人也没有离开过帕多瓦。有心找你,会等到现在?”
聂广义半扯嘴角,似笑非笑地从嘴角漏出一句话:“你这撑死了就一个春节诈骗电话。”
“一定是她,我能感觉得到。”
宣适很笃定。 “你有病!得治,知道吗?”
聂广义拿起宣适的电话,在他面前晃了晃用人脸解锁。 点开通话记录。 从里面翻出宣适说的那一通。 二话不说,直接按了回拨。 一声、两声、三声,一直打到电话自动挂断,也没有人接。 “看到了伐?阿拉上海男人的脸面,都被你给你丢尽了。”
“我出生在温州。丢不了上海男人的脸。”
“那你拿什么上海户口,念什么上中?”
聂广义换了种说法,更加气愤地表示:“你把我们上中男人的脸都丢尽了。”
聂广义和宣适,是在上海中学念高中的时候认识的,上完大学,也是差不多同一时间来的意大利。 “这会儿大年初一,她肯定在忙。”
宣适试着给无人接听的电话找了一个合适的理由。 “随你的大头便。我上街求抱抱去了。”
聂广义站了起来,咖啡都没有点,就准备走人。 “你要上街干嘛?”
宣适不太确定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求抱抱啊。”
聂广义递给宣适一个手写的立牌。 立牌上用意大利语中文和英文,各写了三句话: —— io non sono un virus sono un essere umano abbracciami, e essere umano 我不是病毒 我是人类 给我一个拥抱吧,仅仅把我当成人类 i"m not a virus i"m a human hug me, as a human being —— 宣适来来回回看了三遍,才出声发问:“你这是受了什么刺激?”
“昨天夜里去个酒吧,看了一眼我的护照封面就不让我进去。来意大利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针对华侨的。这都什么年代了?遇到这样的歧视,你能忍吗?”
聂广义的愤怒是出离的,义愤是填膺的。 宣适抬头,看向聂广义。 须臾思索过后,不答反问:“你觉得这样有用吗?有人愿意抱你,歧视就没有了?”
宣适的心早就已经死了。 热血这两个字,对于他来说,遥远地像是只存在于恐龙灭绝之前的侏罗纪。 “哪怕效果再微弱,做了总比不做好!”
聂广义的脸上,是前所未有的坚定:“肆虐的是病毒,可怕的是疾病,不是我们这些在意大利生活了这么多年的华侨。我不可能任由恐慌、偏见和歧视就这么传播下去。”
宣适凝视着聂广义。 这种感觉有点奇怪。 高中的时候,他明明是比聂广义更热血的人。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连性格都变了。 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这个世界都和自己没有关系了。 聂广义没办法接受宣适此时的表情:“你难道不这么觉得吗?”
“我当然这么觉得……” 宣适的欲言又止,触动了聂广义处在敏感状态的神经。 “你几个意思?”
聂广义带了点质问。 “广义,我虽然这么觉得……但可能没有办法接受陌生人的肢体接触。”
“嗨!你说这个啊,你把每一个拥抱你的人,都当成是你的梦中情人不就好了?”
说着,聂广义拿出一条黑色的丝带,往自己的眼前挡了挡,解释道:“我等会儿到了市中心广场会把眼睛给蒙起来。”
宣适抬起双手,对着聂广义作揖:“春秋有小贼掩耳盗铃,春节有广义蒙眼求抱。”
“你还是找点药吃吧。有病就得治。”
聂广义最受不了宣适的这种文绉绉的口气,拿了立牌,满脸鄙夷地一边往外走一边数落:“要不然你去晒晒太阳,看看能不能把脑子里面的水晒干……” 人已走声仍在。 这就是聂广义。 那么爱憎分明。 那么有行动力。 …… 喝完最后一口已经凉透的咖啡。 作别点了就没有动过的咖啡鸡尾酒、咖啡意大利面、香煎咖啡牛排 宣适站了起来。 他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用脚丈量了佩德罗齐咖啡馆的每一个角落。 这是程诺工作过的地方,是她咖啡梦的起点。 这座城市,这个咖啡馆,也曾经是宣适梦想的终点。 程诺的梦想,是世界级的咖啡师。 宣适的梦想,是和程诺携手余生。 仿若昨天。 尤若前世。 …… 大年初一,帕多瓦所在的威尼托大区也在欢度春节。 宣适从来都是避开国内的传统节日出门的。 哪怕帕多瓦的春节,并没有特别浓重的节日气氛,他还是害怕自己会触景伤情。 今天是个特例,他恍恍惚惚地来到了帕多瓦市政厅的正门。 入口处有很多台阶。 台阶的下面,有一群华人在做活动——“千纸鹤为中国与世界祈福”。 活动现场摆放了一个大屏幕。 屏幕里面,循环播放着国内疫情的一些新闻。 宣适已经好多年都没有关注过国内的新闻了。 猛地一下看到,还是疫情最严重的武汉,直接被震慑在了原地。 他看到全副武装的医生和护士。 还看到带着呼吸机、ecmo奄奄一息的病人。 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在一辆坐满了医务人员的大巴车旁边对记者说:“十七年前,我母亲送我去抗击非典的战场,今天我送我的女儿去武汉抗疫。”
记者问:“你会担心吗?”
医生说:“我当然会担心她的安全,但我更为这样的传承感到骄傲。”
画外音:时光会改变很多事情,却带不走人间大爱。 一个护士,出现在了视频里面,她脸上有深深的勒痕,是长时间佩戴护具留下的。 护士:“病人激增,我们是24小时两班倒,每班12个小时,我们很多人,都是连续12个小时不吃不喝。小时候没有穿过的尿不湿,现在反而穿上了成人的。”
(护士腼腆地笑了笑。) 记者问:“全套防护服的要求也包括成人尿不湿?”
护士说:“不包括,是我们自己主动要求的。”
记者问:“是因为防护服不够吗?”
护士说:“不仅仅是这个原因,脱卸一次防护服,需要27个步骤、12次消毒双手,耗时半个小时以上,疫情突发,大家都在和病毒赛跑,我们都想尽可能节省一些时间。”
画外音:只有跑赢时间,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生命。 一个淳朴的农民一边避着镜头一边摆手说:“不要钱的,不要钱的。我就是听说,上海和浙江来的医疗队,住……住在这家酒店。这些菜,都是我自己种的,不值钱,一点都不值钱。就是想给医生和护士们吃点新鲜的……” …… 做活动的人,看到宣适驻足,跑过来问他要不要参加祈福活动。 “要怎么参加?”
宣适问。 活动人员把宣适带到桌子边上,给他递过来一支马克笔:“在这里写一句祈福的话,再到签名墙签上名字就可以了。”
按照宣适清冷的性子,他是不会参加这样的活动的。 但今天是个例外,他有太多无处表达的情绪。 宣适提笔,在祈福区的一张空白的卡片上,写下了两行最能表明他此时心境的诗句: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而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去签名墙签了名。 “你就是宣适?”
做活动的人看到签名之后,很是惊讶。 “你认识我?”
“不认识。”
否认过后,活动志愿者紧接着又说:“但我看过你的名字,你给武汉捐了两万个n95口罩。”
“我?”
宣适有些疑惑:“你从哪里看到的?”
“中意青年联合会的捐赠名录里面啊。你的名字那么特别,一眼就能记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