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凋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历史上,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大事。而祭祀的祭坛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建筑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
但李瑄不想劳民伤财,只是把上次的祭坛架子,临时搭建一番。
“百官入太极殿!”
李瑄完成祭天仪式,亲自宣读祭天典文后,向太极殿而去。
五品以上职事官、散官、勋爵,有资格进入太极殿再拜,听新皇教诲。
大殿内,黼扆、蹑席、熏炉、香案等已经设好。
只是在帝座两旁,分别有一个临时座位。
李隆基和李适之大眼瞪小眼,坐在两旁。
李瑄在宫女拥护下进来时,李适之立马正神。
很明显,两人先前有一场针尖对麦芒的斗争。
李隆基被马嵬驿政变后第一次见李适之,他把李适之好一顿数落。
亏他这么信任李适之,为李承乾、李象迁移坟墓,陪葬昭陵。
竟养一个逆子,来篡夺他的皇位。
他把李适之数落地体无完肤,骂他居心叵测。
本来李适之不想和李隆基计较,但见李隆基没完没了,回怼几句,言其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宠信安禄山,使国家遭逢大难。他儿只是顺天应时,拯救黎庶。
这让李隆基觉得李适之翅膀硬了。
还有,李适之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难道李七郎敢不封他为太上皇吗?
见李瑄来,李隆基轻哼一声。
今天他是被强拉来的,很不开心。
李瑄入殿到台阶时,向李适之和李隆基一礼。然后踏上九层台阶,到达帝座前,平正坐下。
这是他第一次坐上传说中的“龙椅”。
李隆基眼睁睁地看着李瑄坐上昔日他的位置。
李适之抚摸胡须笑着。
“拜见陛下!”
不一会儿,文武百官尽数入太极殿,再拜李瑄。
此事,李瑄还没有封太上皇。即便李隆基坐在台上,也不必拜见。
在这太极宫正殿中,文武大臣只拜君。
“众卿平身!”
“谢陛下!”
文武百官,诸王公卿在监礼官的指引下落座。
他们也奇李适之和李隆基。
“改元乾元,立意深刻,这是变革的时代,万象之气,唯有变革,才能富民。”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自古武功之盛,不过图有虚名,真正的盛世,则是百姓丰衣足食,公平公正。大唐的武功威名远扬,但国家内部千疮百孔,朕羞愧之!”
“朕在天宝六载时,担任宰相、吏部尚书。变革失败,终为朕之遗憾。数载以来,朕痛定思痛,总结前因后果,此方重来,必推行新政到底,希望诸卿与朕一起披荆斩棘,君臣一心,流芳青史…”
李瑄开门见山,直切主题。
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变革的时代,让文武大臣有所准备。
朝堂上,想升迁只有一个声音。
变革派!
即便是失败,也是变革派的失败。
功过自有后人评定!
而保守派的出现,只会浪费李瑄的时间,加剧内斗。
谁敢阻挠变法,会被李瑄调出雄职。严重者,会勒令其回家养老。
“臣等愿倾力辅佐,共推新法,变革盛世!”
宰相李岘起身拱手。
其余大臣重复李岘的话。
当然,一些不上道的王公,被李瑄无视。
旁边的李隆基脸色阴沉,他总感觉李瑄在嘲讽他。
天宝年间的变革不坚定,有他的责任。
如果他支持李瑄变法下去,会不会结果不一样。
李隆基在来太极殿的路上,得到一份大唐月报。
第五期的大唐月报,有一名秘书监学士借着今年的元夕节,分析李瑄曾经的名词《青玉案》。
文章直切要点,指出“众里寻她千百度”,中的“她”为太平盛世。说从作此词起,李瑄便开始谋划登基事宜。
虽然“文章大胆”,但平民百姓读了却很舒服,因为李瑄当皇帝是为生民百姓,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