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15章 府试放榜【1 / 1】

秋辞与灯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半个月之后,府试发榜。

若是能上榜之人,便有了一个最低一级的功名 — 童生。

考生便获得了“童生”的称号,这即表明考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同时也证明考生获得了正式参加科举的资格,可以进一步参加由省一级举办的院试。

而且童生还有一些其他特权,例如诉讼时不用跪拜,婚丧典礼时可以和官员同桌而食。

只有乡试以上的才会有衙役前来报喜,所以这次的苏府也差遣了小厮前去查看,虽说苏婉童生的名额已经板上钉钉,但是也好奇自己排名,她让小厮去查看她的排名的同时也去看一下陈清有没有榜上有名。

这日一早萧父在前厅等着消息,而苏婉则在书房自己学习着,从参加完府试之后,就没有在让夫子再来苏府。

至病好了以后萧父就开始限制她看书的时间,怕她把刚刚养好的身子又弄坏了。

所以苏婉决定等今日知道名次之后,收拾一下行李,明日就回书院吧,那时候苏婉和陈清就要上丙字班了。

而且苏婉很喜欢书院的氛围,来这里的大部分都是为了考取功名的,待在那里很舒服。

在她看着书的时候,萧父推门而入,就如上次得知入院考成绩那一次,事情也好像在重演着。

“婉婉此次府试榜首依旧是你。”

听的苏婉有些恍惚,一年前的书房,萧父推门而入说着她书院入院考第一,而今日萧父推门而入说的是府试榜首,历史好像在重演着。

一年多些的时间苏婉从一个芸芸众生的学子到如今有一个小小功名的童生,时间也是过的真快啊。

“那爹爹,陈清姐姐呢?”

上一次的书房萧父不知陈清是何人,而这次萧父记住了那个与女儿一起以第一进入书院的陈清。

“她啊,她也在榜上。”

“婉婉还是莫要在看书了,仔细着眼睛,读书又不是说一日之功,不急的。”

“婉婉息一会儿吧,出去玩一下吧。”

萧父应该是难得的劝女儿少看书多出去玩的人了。

下值回来了的苏母听闻消息,能说什么,自然是大手一挥,与上次一样,一家人聚一下,然后苏府的仆人这个月的月银都加二两银子。

使得苏府的仆人们真诚的盼着苏婉能一路高中,这样的话她们苏府出去的仆人也有面子,或许还会赏银那呢。

聚会散去之后,苏婉叫住苏母,二人移步去了书房。

“母亲,我准备明日回书院了,已经有好些日子没有去了,在书院里面也更有利于我读书,想着试一试明年的院试。”

苏母看着面前有主见的女儿:“你若想好了就去吧,母亲总不能阻止你奔现更好的前程吧。”

“只是你有和你爹爹说了此事吗?”

“还没啦,今日若说了,爹爹怕是今日都睡不了一个好觉了,想着明日在与爹爹说。”

“那婉婉不怕你爹爹不允吗?”

“母亲真会取笑我,母亲又不是不知道爹爹都性子,与爹爹说了爹爹会劝我一会儿,但是他从不会阻止我的,他知道只是对我好的。”苏婉有些懊恼了道。

看着女儿的表情苏母笑开了怀:“哈哈哈,母亲不说你,在书院有什么需要的就和母亲说,今日就早些回去休息吧。”

“嘿嘿,那女儿就先回去了,母亲您也早点休息哦。”

第二日,苏婉找到萧父言明下午就要回书院了,就像昨日夜晚她对苏母说的一样,起初萧父有些不愿,劝说了一会儿,见劝不动也只能同意。

于是萧父只能帮着苏婉收拾东西,便从库房里面拿了些礼物让她送去书院给那些夫子,感谢她们的教导,不贵重,但是却迎合每位夫子的喜爱,看样子在这一方面萧父是下了些功夫的。

将那些东西都打包好,时间也到了。

萧父看着那些奴仆将东西搬上马车,看着苏婉看着苏婉坐上马车朝他挥手,也看着载着苏婉的马车远去,同落日的余晖,渐行渐淡,心里想着下次再见就是好几天以后了。

苏婉赶到书院,将马车里面的东西都先放在寝室里,收拾完之后朝着陈清的寝室而去。

苏婉走到陈清的寝室没有发现她人,问了里面的人才知道陈清换寝室里。

原来玉林书院对寝室的安排是没有功名的学子住六人间,童生四人间,秀才两人间,举人则是单人间,当然富贵的官家女郎则是例外。

因昨日府试的结果出来后,书院就通知陈清换了寝室。

打听到陈清的位置之后,苏婉忙去找她。

当苏婉走到那里的时候听见的就是陈清和她寝室中人嬉笑的声音。

苏婉无时无刻都感叹着陈清人际关系的厉害,不管她在哪里总能迅速的和其他人打好关系,也许就出在她的亲和力上吧,当初是苏婉不就是觉察到早一点才走过去和她打招呼的吗。

收起心中的思绪,苏婉走上前去,轻轻叩响了房门,顿时寝室里面就没了声音,紧随其后就是越来越近的脚步声。

门开了,苏婉看着门内陈清的脸庞,微笑着说道:“陈清姐姐,好久不见。”

陈清同样一脸惊喜,赶忙上前拉住苏婉的手:“婉婉回来了,是何时到的,我午时还去你那边瞧了瞧,没看到你,”

“刚刚回来的,一回来就来找陈清姐姐了。”

陈清转头向寝室里面的那些人示意要出去一会儿,她将门带上,拉着苏婉到了一个幽静的地方。

“我还没祝婉婉此次又得案首,真是可喜可贺啊。”

时间就在你一言我一句中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