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小说网

第131章 三川郡【1 / 1】

楚秦一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双方士卒在轘辕关附近的高山上构筑会盟台,准备双方国相会盟。韩相带着地图,将准备割让的地界全都标示清楚。

虽然韩王指示将嵩山全部割让,但韩相还是留了一手,提出以轘辕关为界,嵩山以西以北的部分划归秦国,而为韩国保留下密城、阳城等重要据点。吕不韦也不为已甚,知道密城和阳城关系到韩国的安危,如果秦国占领了,必将与韩国麻烦不断,不如以山脊划界,两不相侵为好。但吕不韦提出,由于西周、东周二公都被迁移到梁城(不是指魏都大梁,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汝州市)附近,因此提出将梁城划入秦国。梁城是汝水上游的重要城邑,如果梁城归秦,将对韩国的汝上地区构成威胁;但这一威胁相比起嵩山地区对郑城的威胁,也就微不足道了,韩相没有太强烈地提出反对意见,就把梁城让出去了。双方皆大欢喜,在嵩山之巅杀马为誓,结为同盟。

结盟之后,吕不韦汲取上党的教训,拉着韩相一起返回洛阳,大宴三天。他带来的五千士卒也都穿过轘辕关,进入洛阳屯驻,由秦国供应食宿。在宴请韩相的同时,还让韩相请来成皋大夫及诸官吏同来赴宴。有韩相的邀请,成皋官吏自然不敢不来。三天宴罢,宾主尽欢。吕不韦提出,成皋官吏若愿在秦为官的,可以留下。韩相则说了几句场面话:“秦得韩地,复欲得韩臣耶?”结果吕不韦将在伊洛之战中俘虏的六名韩公子请来,交韩相带回国去。

韩相还想将韩腾带回国,吕不韦道:“未可。腾为王所重,将有大用,愿赐于秦!”

成皋大夫是韩室近宗公子,辞官归国,其余官吏均留下。韩相向韩腾保证,他的家眷由自己担保无事;如果他要回家,随时可回;如果想要搬取哪位妻儿相伴,他也愿意提供方便。韩腾对这种半是威胁、半有友善的话表示了谢意。韩腾也是韩室的近宗,地位崇高,韩王就是想杀也不知道从何杀起,如果要灭族,大概连韩王也要被杀。所以韩相的表态也只具有象征意义。

大宴三天之后,吕不韦拉着韩相一起首先移交了成皋;出了成皋就是荥阳,那里是当今天下南北交通大道,北通燕京,南下大江,每天无数的商旅从此道上经过。

有趣的是,韩王任命的巩城官员也在成皋待命,只等稳固地占领了巩城就上任。结果不仅巩城没有得到,连成皋也丢了。不过吕不韦道:“诸公子若不弃,可留秦。”诸公子也都敬谢不敏,不敢留下。

出轘辕而南,此前曾被秦军攻取的负黍、纶氏等城重新回到秦人手中,与新城连成一片。再往南,越过汝水,秦人还接收了梁城。这些城池都是城邑,韩国并没有在此派驻官吏直接管理,只是征赋税而已。但如果移交到秦人手里,可能就不会那么简单了。

办理完移交,正好是夏历新年。有鉴于成皋等韩地都是在秦历新年之后才为秦所有,这一年还按旧历过新年。东周公采用的是周历,在被灭之前已经过了新年,所以巩城没有新年庆贺。

秦韩战事结束,秦军连下两座城池,蒙骜正式升任庶长,实授河东守,继续返回河东任职。所带来的河东士卒按军功各升二级。

韩腾、冯劫率宜阳军回宜阳,渑池丞、冯去疾率渑池军回渑池。吕不韦对他们道:“轘辕西尽归于秦,宜阳、渑池固不能外也。邑民多有功者,今春当以秦法封赏之,未可缓,以误农时。”

宜阳军、渑池军和河东军、关中军一样,一矢未发就得了两级战功,还有些人参加了一个月前的伊洛会战,也有不少人立了战功。他们回到各自的县中,必定会改写县里的政治结构。渑池丞表示,自己不谙秦律,不知道应该如何推行秦法,请辞官归农。吕不韦让他到宜阳任职,协助韩腾和冯去疾办理县务,同时学习秦法。渑池官吏将由秦国另行任命。

战功最著的当属洛阳邑民。这次作战,他们不仅出兵一万,而且还是惟一参加了战斗的军队,在洛阳尉的率领下,俘虏韩军一千人。洛阳尉战功卓著,晋爵五大夫,仍留洛阳,代替吕不韦主持洛阳一切事务。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将这一万人按军功分配相应的土地。在洛阳推行阡陌令可能比渑池和宜阳更加困难,因为这里不仅传统势力巨大,而且农业生产和商业、手工业之间往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行动莽撞,有可能破坏了洛阳的商业环境。正因为如此,虽然秦国占胡西周六七年,却只是推行了关市、金布等与商业活动相关的律令,阡陌令则一直没有推行,规范手工业的工律也没有施行。但这一次,吕不韦要在洛阳彻底施行秦律,时间就与宜阳、渑池同时。

然而,吕不韦自己对秦律所知不多,对农业的了解更少。洛阳尉虽然懂得些秦律,但仍然以军事见长,而不是农业和法律。吕不韦到秦国后,知道河东平阳推行阡陌令很成功,在与蒙骜共同指挥伐韩之战时,就向蒙骜提出,让他举荐贤能之士到洛阳主持秦令的推行,特别是阡陌令。蒙骜也没有客气,直接举荐了自己的儿子蒙武。

蒙骜刚回来河东,廷尉的公文就发到河东,调蒙武至洛阳任廷尉。蒙武已经作好准备,即刻上路,赶往洛阳。

除了蒙武之外,吕不韦还向治粟内史、少府、廷尉要了更多的官员,充实洛阳的力量;而吕不韦也暂时不返回咸阳,就留在洛阳,就近处理新接收的韩地改制事宜。

洛阳被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已经很长时间了。虽说相比而言,东周的农业更多,而西周的商业更加发达,但无论西周还是东周,农业都是经济的基础,历史上,双方为了水源甚至爆发过多次战争。农官到达洛阳后,经过丈量和勘察,确定了土地分配方案。周室豪族的土地多在洛水沿岸,为了减少阻力,洛阳的土地以分配给原耕种者为原则,但每户只限一百亩,且登记在籍。

将农户、商户和工户分开,相互之间不得兼业,父子、兄弟之间可以通过拆分户籍,从事不同的行业。

与其他地方有大片荒地不同,洛阳人稠地狭,洛阳周围可以耕种的地方几乎已经全都开辟出来,几乎没有无主荒地。如果这些土地都分配给原主,立有战功的洛阳人将无从封赏。无奈之下,大家只能折中,愿意分田的,可以分给熟田,自己只收地租,并不实际耕种。同时,将洛阳的城卫、馆驿、亭障、关防等,都设成有俸禄的职位,只允许有特定爵位的人担任,让那些没有分到土地的人也能够有谋生的手段。

洛阳如此艰难,其他地方也好不到哪里去。宜阳、渑池不用说,世家大族竭力反抗,两个县都是动用了武力才把这些反抗镇压下去。就连负黍、纶氏、梁城这些边城,地方势力也拼命反抗,小股的骚乱不时发生。最后,吕不韦不得不从洛阳调动了一支五千人部队,南下颖、汝,在武力的威慑下,才把土地分封下去。

虽然经过很多波折,但秦国还是在春耕之前,在前接收的韩地上完成了阡陌令的推行,新的一年,农民们必须在新划定的土地上进行耕作,并按新的田亩计算租税。

春耕开始后,吕不韦终于返回了咸阳。由于有了开疆拓土的大功,秦国的官员终于对他彻底服气。文信侯府也已经建成,虽然都是按秦国的规制建筑,但规模宏大。吕不韦没有那么多家人,就报请秦王同意,征召天下文学之士为门客。

新接受的韩地必须有官吏前往管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交由地方势力管理。于是,相府发出教令,以新入秦的韩地为三川郡,调原南阳郡守摎出任三川郡守,而以宜阳大夫腾为南阳守。三川郡下设宜阳、渑池、洛阳、偃师、缑氏、巩、成皋、梁、颖阳(纶氏)等县,分别设官吏管辖。

本来,吕不韦在洛阳等地推行秦律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吏,准备推荐到各县任职。但根据秦律,郡县级官员只能由有相应爵位的人出任,那些在推行秦律的过程中出过力的人,由于没有军功,不能出任任何级别的官员,最多只能作为官员的属吏任事。这让吕不韦有一些失望。毕竟治理国家和战场拼杀,所需要的技能不同,让有战功的人去管理民事,所用非才。但秦律如此,吕不韦也无可奈何。不过,由有军功的人出任地方官,对于地方的治理也不是没有好处。他们谙熟于军中行伍那一套,将之应用于户籍管理,能很快将邑民编练成部伍整齐的军队,而且农闲时的军事训练也丝毫没有耽搁,农民或种地,或军训,完美地体现了商君的耕战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