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彼时,天色尚早,东方刚泛起鱼肚白。
一线淡淡的霞光,横亘天际,举目望去,铺满了东方天地交接处的苍穹。
从这处眺望,城外高耸的烟囱隐约可见。
在清一色原汁原味的古朴建筑间,透出一抹工业化的新潮气息。
前来上朝的文武大臣们,个个都来得极早。
他们在皇宫外三三两两聚拢着。
小贩们推着小车,送来了早餐。
官员们见状,纷纷围涌而上,抢购包子、馒头之类的食物,暂且填充饥肠。
趁着这个间隙,众人都在相互打探消息。
这也正是他们来得如此之早的关键缘由。
昔日老朱在位时,早朝时间定得甚早,且每日都得上朝。
然而,朱允熥登基为帝后,不仅将早朝调整为十日一次,而且时间从卯时直接往后推了四个小时,改到了巳时。
如此一来,官员们来上早朝,大可以在被窝里多睡些时候,不必四更天便起身准备,匆匆赶来上朝。
但今日并非寻常的朝会,而是陛下昨日骤然降旨临时增设的,官员们都想预先探听下情况,这才早早地在皇宫外聚集。
“此番陛下突然召集全体臣工早朝,诸位可听闻什么风声?”一位官员低声询问身旁的好友。
“还不是为那血书求救之事嘛!昨日陛下已明发圣旨,把政务大臣、左都御史杨大人狠狠斥责了一通,此事闹得满城风雨,难道你竟还不知晓?”有官员回应道。
“这个倒是略有耳闻,不过就是几个百姓遭人拐卖,在海外陷入困境罢了,陛下为何竟如此震怒,甚至为此特意召开大朝会呢?”
有官员对此深感不解。
在他看来,不过是百姓上当受骗,并非什么严重至极的大事。
自古便有“民不告,官不究”的说法。
那些百姓自己不慎被骗,也怪不得旁人。
朝廷甚至压根无需过问。
“或许是都察院收到血书求救后,并未第一时间上奏朝廷,而是将消息隐瞒了下来,陛下是通过情报局才得知此事,并非臣子主动上奏,所以才这般怒不可遏?”
有官员这般推测。
自古欺君便是弥天大罪。
身为君主,最忌惮臣子有事却刻意隐瞒。
“我倒觉得,应当是此事会影响陛下钦定的出海大计。”一位官员说道:“试想,倘若有大量百姓在海外遭遇不测,那大家出海的热情,必定会大大降温。”
出海如今几乎已成为大明的头号国策,官员们自然会朝着这方面去联想。
此时,又有官员插话道:“我听闻,那些被囚禁在海外的百姓,并非全是被骗去的,有些是遭了歹人的暗算,被绑架、胁迫而去。”
“没错,我也有所耳闻。那些歹人趁着朝廷开放海禁,购置了出海的大船,四处抓人,关在船舱底层,如同贩卖猪羊一般,将人卖至海外,从中谋取暴利。”有官员接着说道。
“此事若当真属实,那可真是骇人听闻。我大明境内,朗朗乾坤,竟有奸人胆敢做出这等恶行,若不加以严惩,岂不是人人自危?”有官员愤慨万分地说道。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
“我大明已向全世界各国宣战。不过此前出海的,皆是藩王、皇室宗亲、勋贵以及民间豪商。依我之见,陛下想必是打算趁此契机,正式由朝廷派兵出海了吧。”
一位官员目光炯炯,语气中带着几分笃定。
“如此说来,倒确实颇有道理。”另一位官员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地回应道。
“看来,我大明不久之后便要开启一场新的战争了。”又一人低声感叹,眼神中既有期待,又带着一丝忧虑。
“话说回来,这远征女真三部的战事才刚刚结束,陛下就这般急不可耐地开辟新战场。长此以往,我大明往后难道真要战事连绵不绝了吗?”一位官员眉头紧皱,忧心忡忡地说道。
“这又有何妨?自陛下改革军制以来,我大明天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况且,打仗非但不会让国库亏空,反而还能盈利,且伤亡也不大,实在没有理由不支持!”一名武将满脸涨红,大声叫嚷着,情绪显得极为激动。
“哈哈哈,所言极是!从前我大明之所以不愿对外扩张,其一是兵凶战险,一旦战败,局面便会不可收拾;其二,无利可图,空有开疆拓土之名,对国家和百姓并无益处。如今这两个难题皆被陛下成功解决,大明征战天下,正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正当其时啊!”一位官员抚着胡须,摇头晃脑地分析道。
“无论如何,我大明百姓绝不能被海外番邦囚禁受辱,这等行径严重有损我大国国体,朝廷理应即刻出兵,将他们救回来!”又一人义愤填膺地高声说道。
参与讨论的众臣,一个个情绪激昂,纷纷喊打喊杀,竟无一人反对出兵。
这其中缘由,一来是大明军队接连对外作战所取得的辉煌战绩,让众人的信念坚如磐石。
他们坚信,大明出兵海外,不过是水到渠成之事,根本不存在太大风险。
二来,众人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出海乃是陛下钦定的国策,这是大势所趋,顺势附和,至少不会说错话。
毕竟,能登上朝堂参与朝会的官员,哪个不是政治嗅觉敏锐至极,怎会随意乱说?
陛下既然为此事震怒,那多半是铁了心要出兵了,官员们自然不会在此事上忤逆陛下。
然而,即便如此,仍有一些人在心中持有不同意见。
只不过,这些人都默默地站在一旁,静静地倾听着,无人敢将心中的反对之言说出口。
就在众官员讨论得热火朝天之时,不知是哪位官员冷不丁地开口说道:“你们都只盯着血书求救之事,难道就没有一人关心蓝玉在女真三部实施新政一事?《大明日报》上对此可是连篇累牍地报道,更有众多书生,纷纷给朝廷各部写信,上书朝廷,恳请在我大明境内推行新税制。”
此言一出,原本嘈杂的各种议论声瞬间戛然而止。
整个场中仿佛被施了定身咒一般,突然陷入了诡异的安静。
书生写信上书之事,早已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
在场的这些大明官员,不少人都曾看过那样的信件。
所有人心里都清楚得很,可偏偏就是无人将那些信呈递给陛下。
此时此刻,骤然有人提起此事,大家便都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沉默。
“哼,不过是书生乱国罢了。我大明的国政,怎能听那些无知书生的一派胡言!”一位官员满脸不屑,语气中充满了轻蔑。
此言一出,就如同点燃了一桶火药,瞬间引爆了全场。
众官员纷纷七嘴八舌地接话。
“言之有理!什么按田地多寡交税,田地越多,需缴纳的赋税就越多,简直荒谬至极!”一位官员怒目圆睁,用力拍着桌子说道。
“就是啊!凭什么田产多、家境富庶,便要多交税?这天下哪有这般道理?”另一位官员满脸涨红,情绪激动地附和。
“那些人还鼓吹所有士绅都不能享受免税特权,简直太过分了!”一位花白胡子的官员吹胡子瞪眼,气得浑身发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