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岂止如此!他们当中还有人称赞梁国公在女真三部推行的分田地政策,竟还想让我大明效仿,这分明是存心扰乱天下!”一人双手挥舞,义愤填膺地叫嚷着。
“女真三部的举措,不过是战时的应急手段,怎能在大明推广?简直荒谬绝伦!”有官员连连摇头,语气中满是不屑。
“依我看,自古尊卑有序,将女真贵族的田地分给奴隶和贱民,实在不该。哪怕战时应急也不该如此行事,梁国公分明是借着战时管制的权力,肆意妄为!”有官员眉头紧皱,痛心疾首地叹道。
“说得没错!可人家打了胜仗,我们也不好就此事弹劾他。毕竟,朝廷还要为他庆功呢。”有官员无奈地摊开双手,语气中透着不甘。
“梁国公在女真怎样行事我不管,反正我大明绝不能施行那样的政策!”一位年轻气盛的官员猛地站起身,斩钉截铁地说道。
“对!对!对!我大明绝不能推行那种政策!”官员们纷纷附和,情绪愈发激动,声音也越来越大。
起初,他们还只是低声议论,可随着情绪的高涨,声音逐渐高亢起来。
正所谓“人多胆壮”。
平日里说话极为谨慎、轻易不表态的官员们,今日见众人意见一致,便没了顾忌。
毕竟,众怒难犯,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即便皇帝也不得不有所顾虑。
“那些书生若只是写信说说也就罢了,就怕有人借书生上书之事,蛊惑陛下在我大明推行新政啊!”一位官员忧心忡忡,说出了心中的顾虑。
其实,这也是众多官员最为担心的事情。
谁都知道,当今天子野心勃勃、励精图治,一心想要成就一番大业。
会不会在大明推行分田地、改革税法之事呢?
谁也说不准!
一些心思敏锐的官员,隐隐猜到蓝玉背后必定还有他人暗中指点。
毕竟,蓝玉一介武夫,虽善于打仗,但对政务一窍不通。
若真要理政,想必只会照搬大明现有的政策,怎会想出如此多新奇的花样?
只是此人究竟是谁,他们一时也难以确定。
“是啊,万一陛下误信那些人的谗言,那可如何是好?”一位官员满脸担忧,神色凝重。
“若真到了那一步,我等只能以死谏言!”有官员挺直脊梁,目光坚定,一副视死如归的模样。
“唉,那些书生,不过是受了方孝孺新学的影响,竟说什么圣人之道、天下大公,简直一派胡言!”一位官员满脸鄙夷,唾弃道。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才是圣人之道。若长幼尊卑不分,那便是礼崩乐坏,圣人岂会有这样的主张?”有饱读诗书的官员摇头晃脑,引经据典地说道。
此时,葛松来到皇宫前,听到众官员的议论,心中暗自窃喜。
瞧这情形,莫不是詹大人已经在暗中发力了?
众人群情激愤,如此一来,自己今日上奏之事,或许真有成功的希望。
“那些政务大臣呢?他们身为天子近臣,代陛下处理政务,遇到这般事情,难道不该站出来,率领群臣进谏陛下,以防万一吗?”人群中,有人高声质问道。
“对,政务大臣可不能置身事外!”立刻有人高声响应。
“身为政务大臣,在这关键时刻,理应带领群臣劝谏陛下,以免陛下被奸人蒙蔽!”
“这就看他们是敢于进谏的大明忠臣,还是只知谄媚奉承的奸臣了!”
“千秋史书,该怎么记,看他们的选择!”
众人的言语愈发激烈。
这时,有人悄悄压低声音道:“杨士奇、姚广孝、夏原吉、杨荣,皆是陛下亲自提拔之人,他们绝不会忤逆陛下的心意。”
他声音压得极低,毕竟直呼政务大臣的名字,极为失礼。
若被仇家听到,足以参他一个“不守礼”的罪名。
有官员接话道:“管他们作甚?就凭他们的资历和声望,还不足以率领群臣,那些老臣也不会服他们。不是还有詹大人和王大人吗?”
杨士奇等人升迁过快,虽身居高位,但在朝中根基尚浅。
“所言极是。詹大人曾经担任左都御史多年,左都御史职责便是直言进谏,他乃是众望所归的清流领袖。如今又是政务大臣,代天子理朝政,这个时候,他该站出来了吧?”马上就有官员将话题引到詹徽身上。
“不会被陛下提拔为政务大臣后,就忘了自己的本分和职责吧?”
“难道他要做奸臣吗?”
“哼,若真如此,老夫便与他绝交!”一位脾气火爆的官员怒声说道。
“不至于,詹大人不是那样的人!”也有官员为詹徽辩解。
“是不是,就看他自己如何抉择了。今日退朝之后,我们一同前去拜见他。”
众人正说着,这时,有人喊道:“别说了,詹大人来了。”
众人纷纷望去,只见一乘小轿从不远处缓缓而来。
轿上有特殊标记,一看便知是政务大臣詹徽的轿子。
众官员见状,立刻蜂拥而上。
“詹大人,今日朝会,陛下是否已拿定主意要出兵?”
“詹大人,梁国公在女真三部推行新政,狂妄书生也纷纷写信上书朝廷,您一定要站出来,劝谏陛下切勿如此行事。”
“詹大人,您既是政务大臣,又是清流领袖,乃朝中众臣之首。此时此刻,您务必要与大家站在一起。”
“詹大人,我们信得过您的人品,您可千万别让我们失望!”
詹徽环顾四周,抬手示意众官员安静,微微一笑,说道:“大家的心意,老夫都明白。”
“该如何做,老夫心中有数。”
“老夫深受国恩,自当誓死报效朝廷,定要做大明的忠臣。”
“无愧于天地良心,无愧于平生所读的圣贤书。”
他话锋一转,接着说道:“马上就要上朝了,有什么事,等退朝之后,诸位到老夫宅中,我们再一同商议。”
众官员听了,顿时像吃了定心丸一般。
既然有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大人出面主持大局,想必不会有什么问题。
就在这时,皇宫的大门缓缓打开。一名太监迈着方步走出,扯着嗓子喊道:“早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