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大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www.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正月十三,临近上元佳节,是大周的重大节日之一。
鸿帝将原本正月十五日的大朝会提前两日,各文武百官皆来上朝,就连被勒令闭门思过的太子赵弘安都得上朝观政。
在盐场日夜忙碌的赵祈佑也接了旨意,连夜赶了回来。
每年到得上元佳节,大周皇帝都会下旨要大办花灯,与天下百姓共庆。
今年鸿帝也想按往年习俗大办特办,广搭灯楼以庆。
但被姜守业、张兴等重臣劝谏阻拦,理由是去年中秋才搭过灯楼,耗费巨大,如今民生刚稳,实不宜太过铺张。
礼部众官员却言花灯熠熠乃为传统,向世间昭显我大周昌盛、皇恩浩荡,且此盛举更利凝聚民心,些许花灯之费与之相较,何足挂齿。
此言一出,户部张兴当先站出来反对,双手一摊,就两字:没钱。
面对张兴这种耍赖之徒,礼部官员纷纷站出来大骂张兴罔顾传统,辜负皇恩,陛下想看个花灯怎么了?
还有言官叫嚷着要查国库账目的,堂堂大周,连办个花灯的钱都没有了么?
朝堂之上吵吵嚷嚷的,刚刚结束闭门思过的赵弘安今日奉旨上殿观政,此时站出来道:“父皇,银钱是小,花灯不可不办。”
“哦?太子,你有何看法,说来听听。”鸿帝看了赵弘安一眼,淡声道。
赵弘安道:“筹备花灯,共庆佳节,本就是彰显我大周昌盛、皇恩浩荡之举。且百姓盼此盛景久矣,花灯一亮,市井街巷热闹非凡,方能映衬出太平盛世之象,于凝聚民心大有裨益。”
颜其文也出班道:“陛下,太子殿下所言极是。”
鸿帝点点头,又问道:“如今户部张爱卿言说国库无钱,太子你可有解决之法?”
赵弘安早已想好了对策,就等得鸿帝这一问:“父皇,儿臣以为,张大人说国库空虚是事实。但办这花灯未必就一定要花费国库中的银钱。”
鸿帝微微一愣,目光停留在太子赵弘安身上:“太子此言何意?”
“儿臣认为,可让天下商户捐募花灯费。”赵弘安道:“大周的商户,得益于大周的庇佑,方能安稳做生意,如今我朝要办灯会,与天下百姓同欢,这些商贾理应为国献出一份力。”
众文武百官闻言皆点头,太子之言甚好,此举既不用动用国库银钱,又不伤普通百姓,拿的是商贾的钱嘛,大家也没多少心理负担。
就连姜守业也无话可说,张兴自然更是乐得其见,只要不让他掏钱都好说。
站在张兴身后的姜远却从袍服里摸出一个小石子来,瞄准同样上殿观政的赵祈佑后脑勺,屈指一弹,砸在赵祈佑的后脑勺上。
赵祈佑吃疼之下,几欲叫出声来,怒火汹汹的回头寻找那胆大包天之人,就见得姜远在使劲朝他眨眼睛。
赵祈佑会意,慢慢的退到姜远身旁,小声问道:“明渊何事?”
姜远微眯着眼,道:“想不想出个风头?”
赵祈佑瞪大了眼睛,小声道:“出什么风头?”
“你需如此…”
姜远附在赵祈佑的耳边嘀咕了一阵,赵祈佑越听越喜,刚才赵弘安出的主意,朝中所有人都不曾反对,不用多想,这个朝商贾要钱办灯会的想法,定然会被采纳。
赵祈佑正自懊恼这等办法自己怎么没想到,如今又让太子占了一个先机博了鸿帝好感。
现在姜远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赵祈佑怎能不喜。
两人在朝堂之上明目张胆的嘀嘀咕咕,高坐于龙椅之上的鸿帝怎会看不见,顿时心生不悦之感。
金殿议事,有不同意见可以吵,甚至互骂打架都可以,但是偷偷交头接耳,谁知道在讨论些什么。
鸿帝疑心病本就重,臣子当着他的面嘀嘀咕咕,他却啥也不清楚,换作谁都会不悦,若心胸没那么宽广的帝王,说不得要治他二人一个大不敬之罪。
“齐王,封邑侯,你二人可有其他看法。”鸿帝眉头微皱,目光落在姜远与赵祈佑身上。
姜守业此时想踹姜远一脚,金殿之上偷偷摸摸的与齐王交头接耳,怕是不想要命了。
赵祈佑连忙出班,奏道:“儿臣刚才与丰邑侯商议,皆赞成太子之策!”
太子赵弘安没想到赵祈佑与姜远会站出来挺他,不由得有些诧异。
但赵弘安随即又觉得,自己刚才所进之策定然会被采纳,赵祈佑此时出来赞同一声,只是在表面上以示兄弟和睦,在鸿帝面前讨个巧罢了。
先前赵弘安因毒丹一事被鸿帝责罚,赵祈佑不也是装模作样的跪于鸿帝寝宫前替他求情么?
那次实是让赵祈佑给装到了,鸿帝见得长跪不起替长兄求情的赵祈佑,直言赵祈佑已长大成人,知兄弟之情了。
让赵祈佑在鸿帝面前拉足了好感度。
鸿帝点点,神色缓和了下来,道:“颜爱卿赞成,齐王与丰邑侯也赞成太子之策,诸位爱卿,可还有不同意见的?”
太子赵弘安之策只是让天下商贾拿钱出来办灯会,一众文武百官哪里会有意见,正要齐声山呼万岁,以表赞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